什么是社区微治理?

1990 年代,我国的住房制度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城市社区的组成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商品房住宅社区取代了单位家属院,成为我国城市 社区的主要存在形态。之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快速转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的发展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我国城市社区也呈现出人口结构日趋复杂,社区居民交流匮乏,以及邻里关系趋于功利、冷漠、封闭的特点。近些年,城市社区独居者猝死多日后方被闻到其腐臭味的邻居发现的事件频频发生,正是城市社区居民彼此关系淡漠、公共情感缺失的典型表现。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目前国内大力推广的社区微治理的概念,正是为了要扭转现代社会“相见不相识”的局面。

社区微治理,指的是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创造性开发社区精英领袖潜 力,促进公众社团化,社团公益化、自治化,进而促进公众自我采取具体可行、细致有效的方式,带动社区公众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微治理强调治理对象的微小化,以社区公众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微问题”“微事件”的解决及“微心愿”的实现,建构社区良序,提高公众福祉。传统的粗放式社区治理习惯运用笼统、模糊的治理方式,体现为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动员,忽略自下而上的公众利益诉求及偏好表达,无法实现社区成员公共服务需求识别的广泛性及实时动态性。

随着政策的调整、治理单元由社区下沉至公众社团,社区民主协商日益成为微治理的重要实践形式。如何以平等议事做出决定,并符合绝大多数公众意愿,正在广泛主导着社区治理创新。不少社区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科技手段,在行政集权与公众自治之间达成平衡,为社区治理注入活力。

国内案例:社区的微信群

微信群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北京的某个社区,社区营造的工作人员巧妙地利用微信群,将整个社区盘活。

该社区由100 多条老胡同组成,大约有五六万人,随着年轻人外迁,以老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多。如何把居民组织起来,成了社区营造所要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工作人员试过放电影、演节目、发香皂等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最终,他们想到的方式是围绕老年人、非在职妈妈开展一些活动,硬着头皮也要把大家组织起来。老年人和非在职妈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闲暇时间相对多,只要动员得当总能把他们聚在一起。在被迫相聚过程中,那些曾经只有“点头之交”的邻居们发现原来大家有那么多共同点。

与此同时,该社区创建了街坊会、环保服务队、敬老团、邻里互助团、育儿宝妈圈、你大爷治安团、绿植会、乐助救济团等 30 多个微信群,涉及环境治理、社区安全、助老服务、文化传承、绿色环保、关爱儿童、垃圾分类、矛盾调解、就业促进等方面。居民围绕微信群不仅开展线上交流,而且形成了基于社交媒体的自治组织。这些社区自组织一年会举行 200 多场大大小小的活动,丰富了社区活动,营造了社区氛围。

通过线上人际沟通,居民之间能够熟络关系,培植彼此的信任与感情,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距离感,给参与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有效避免了面对面讨论的顾虑与尴尬,从而保证了讨论的真实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交媒体时代,让居民通过媒介表达,能促进居民的效能感,更能提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从而营造出活跃、积极的社区氛围。

他山之石:德国多代屋

德国是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之一,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德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21.7%,且随着战后婴儿潮的德国人开始步入老年期,老龄化速度还在进一步加速。和中国不同的是,德国老年人独居的比例很高,只有8%选择与子女同住,即便是老伴逝世或者分离,也有33.6%的老人选择自己独居。大部分德国老人都更倾向于在自己的家中安老,只有到生活无法自理的境地,才会考虑住养老院。

在此背景下,德国联邦家庭事务、老年、妇女和青年部在2006年推出“多代屋行动计划”。多代屋,其核心内容是构建无血缘关系的多代居民共同生活的场所 ,在中文的语境里,它更加接近“社区”的概念。计划的愿景是推动加强德国社会代际间的联系,比如“老人教孩子做作业,孩子反过来向老人解释如何使用智能手机”。

德国科隆是最早进行多代屋试点的城市之一,从2005到2011年就建成了五个多代屋社区。利多多代屋建于2009年,是科隆市目前规模最大的住宅型多代屋。社区居民构成复杂,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约占34%。

每一位想要入住利多的新居民都需要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利多居委会将根据流程调查新成员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参与的主动性,邀请新成员进入社区参观,并与老成员们座谈,待新老成员相互了解后,表决是否接纳新成员。

虽然看上去要求严格,但这并不意味着利多是一个封闭、“自嗨”的社区,相反它非常强调个体自由意志,鼓励居民以兴趣小组为单位连接情感、互帮互助。这种兴趣小组多以社会公益的形式出现,利用利多多代屋内垃圾箱、开门按钮等无障碍设施,让附近的儿童体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再比如为学前班儿童提供诗歌教学的社区服务。利多社区中的老年人在实现情感连接之外,还以各种形式回馈社会。

他山之石:日本丰四季台社区

日本丰四季台社区是一个在旧社区的基础上做改造的综合性适老社区。丰四季台社区占地36.2公顷,有居民6千多人。 75岁以上占40.6%; 其中,日常生活需支援及照护者10%,被认定为需照护4、5级者(生活无法自理)15%。

丰四季台社区所在的柏市的病床利用率超过85%,多数老年人长期入院,大量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造成了医疗床位短缺。为解决这个问题,丰四季台社区的秉承的是“不但不占用,反而腾出资源”的理念,摈弃设立大型医疗机构以接受更多病患的做法,而是统筹周边众多的中小医养资源,通过信息管理形成一个与社区密切结合的医疗服务面,并设立上门照护站,强化居家医疗的上门服务功能。

老年人退休后由于失去了作为依托的工作,很容易形成孤立的生活境况。 因此,丰四季台社区致力于让这些老人拥有重新工作的选择权,使他们可以摆脱“社会断连”。这些老年人因长期生活于此,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知识与技能,是该地区难得的社会资本。

区别于其他适老社区的是,丰四季台社区并不是在改造后只允许老人居住,而是花了很多精力调试商业、住宿、公共服务的比例,使之适宜老人的同时也适宜年轻人居住,既能因其便利性吸引到老年人,又能让年轻人住得舒畅。现在的丰四季台是一个适老但不唯老的社区,社区中居住的孩子、青年人让这个适老型社区更充满活力。同时,老年人有不少机会同不同时代的青年人打交道,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颇为有益。

他山之石:日本藤泽智慧城

在日本的藤泽智慧城,30%的购房者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整个社区,小到一个插座,大到一间浴室,都进行了适老化设计。

社区每间公寓的智能马桶可以进行体脂、尿液检测,能够检测血氧、心电和心率,与健康一体机实现智能物联,共享健康检测数据并在手机上显示,让身体状况可视化。

即便有些老人不太会使用智能手机,也可以通过电视系统受到防灾报警。即便信息终端遇到电力中断的情况,藤泽城镇管理公司也会提供独立警报服务。 该电视系统还将用于紧急情况下的安全确认、城镇事件变化的通讯或与社区节目相关的投票。电视通报,听起来像是过去时代的东西。但是,对老年人而言,显然电视通报更有操作性,更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夜间独行的老人,不必等走到路灯附近,连接着无线网络的摄像头就可以识别到他,并为他在前方街道的方向上传输安全灯光。在夜间没人的时候,带有传感器的LED路灯会变暗;当行人或汽车被检测到,这种智能路径便会提供足够的亮度,照亮直接下方和前面不远的地方,从而实现安全和生态友好。

藤泽智慧城建成后,松下和相关开发机构计划推广藤泽模式,先后在横滨市和大阪府吹田市建设两座新的智慧城。不过,和国内的情况一样,日本的智慧社区同样面临造价高、难复制的困境。如何在价格友好的前提下,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服务,是全世界养老社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参考资料:

陈岩. (2019). 新媒体视域下城市社区"微治理"路径研究. 学理论(9), 2.

吴义东. (2022). 微治理:城市社区营造中的社交媒体实践——一项媒介人类学研究. 新闻与传播评论

腾讯研究院:交换人生的一部分:适老化社区案例分析(德国篇)

腾讯研究院,《如富士山间的风吹过:适老化社区案例分析(日本篇)》

作者:姜雪竹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