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爆火的话题是#原来久坐人会变丑是真的#,而这个话题很适合长期久坐且担心自己颜值降低的80、90后们,不过不用担心,这是假的。要知道,大多数人可能都不知道「久坐」的定义是什么,以为自己多坐一会儿就变丑,但实际上并不一定。
(太长不看版:久坐不会变丑,脊椎影响颞下颌关节但证据不足,外貌基因决定但外部因素可以改变)
【久坐是什么】
「久坐」并非是「long time sit down」,而是「sedentary」,这个词源自于拉丁文「sedere」,就是坐着的意思。
那多久才算「久」?其实并非用时间计算,而是采用了一个概念叫「代谢当量商」(Metabolic Equivalent Tasks,MET)。
词汇不好理解就用数字来表示:「1 MET」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常说「基础代谢」(静息代谢)的水平;我们散步时可能代谢会增加,大约是静息状态下的2倍,那么散步就是「2 METs」。而人类一般的MET值范围在0.9(睡觉)只23(以22.5㎞/h的速度冲刺跑)之间。
不同行动的MET值,信息源:参考文献
由于没有标准化的定义,因此此前对「久坐」定义是:任何以能量消耗「≤1.5 METs」为特征的清醒行为,同时处于坐姿、斜倚或躺着姿势。
也有研究者提出,对于「久坐」定义至少应该考虑到当前和过去久坐活动的类型及其持续时间,当前和过去的身体活动情况,久坐的测量方式、单次久坐的中断时间,以及年龄因素。
【久坐的影响】
从代谢角度来说,久坐会降低脂蛋白脂肪酶、肌肉葡萄糖、蛋白质转运蛋白活性,损害脂质代谢,并减少碳水化合物的代谢。此外,它会减少心输出量和全身血流量,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最终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管功能。
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久坐会在生理层面上对健康产生多种不利影响,例如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肥胖,甚至某些癌症的患病风险。此外,久坐还可能在心理层面产生有害影响,例如导致抑郁、焦虑或认知能力下。
这么看来久坐的危害非常大,光看着都让人焦虑了,但事实是什么?
事实上,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层面,不同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比如有研究就发现久坐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无关,也有长达13年的研究反驳了久坐和2型糖尿病的关联。
除了疾病外,对6项针对成年人进行的荟萃分析称,每天静坐时间超过7小时与死亡风险增加相关。但另一项对超过100万男性和女性数据的荟萃分析却又反驳了这一点。
总之,没有明确定义加上矛盾的研究结果都不能说明问题,但大部分结果都提示一点:多活动活动不仅舒服,而且健康。
【久坐不会丑】
在这个话题中,有人一本正经地分析了久坐直接对颈椎的影响,进而改变了面部形态(甚至有下巴的都成了没下巴或者双下巴了),内容中主要提到的问题就是「头部和颈部姿势与咬合不正的关联」。
这项关联其实可以参考一份2019年的研究,研究分析了11篇符合标准的内容并指出「颞下颌关节异常与脊柱功能障碍之间存在相关性」。
姿势可能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图源:参考文献
不过遗憾的是,在去年年底进行的一项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头部和颈椎姿势可能与Ⅱ类和Ⅲ类错牙合相关,但目前的证据不足以支持这一结论。
因此,这个话题其实属于牵强附会,并不能说「久坐会变丑」,而是「不良的脊柱状态可能与颞下颌关节异常有关」,但「证据不足」,原因就是方法学质量低、种族差异和样本量小,所以证据根本不充分。
所以,就别担心久坐变丑了,还是弄明白面部好看或不好看的根本原因以及解决方案吧——
那么人变丑(或者本来就不好看只是自己没发现)和什么相关呢?其实最主要的就是基因,比如SNAI1、IRF6、MSX1、MAFB都和下巴有关。
此外,肥胖(面部脂肪)、衰老(组织退化)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面部情况变化,这些都和久坐没有直接关联,反而是有研究发现久坐可能和更高的女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有关,但没发现会导致人变丑。
最后想说的是,美丑并非不可改变:胖可以减肥,瘦可以增肌,还有化妆品和服饰搭配以及自身谈吐都影响着形象和气质,最不济四大妖术——变性术、整容术、化妆术、修图术。
修图术,图源:自费购买
外貌很重要,但外貌并非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因素。
参考资料:
1. Magnon, Valentin et al. “Sedentariness: A Need for a Definition.”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vol. 6 372. 21 Dec. 2018, doi:10.3389/fpubh.2018.00372
2. Park, Jung Ha et al. “Sedentary Lifestyle: Overview of Updated Evidence of Potential Health Risks.” Korean journal of family medicine vol. 41,6 (2020): 365-373. doi:10.4082/kjfm.20.0165
3. Silveira, Erika Aparecida et al. “Sedentary behavior, physical inactivity, abdominal obesity and obesity in adults and older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nutrition ESPEN vol. 50 (2022): 63-73. doi:10.1016/j.clnesp.2022.06.001
4. Haskell, William L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vol. 116,9 (2007): 1081-93. doi:10.1161/CIRCULATIONAHA.107.185649
5. Larson-Meyer, D Enett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nergy Cost and Metabolic Intensity of Yoga.”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vol. 48,8 (2016): 1558-69. doi:10.1249/MSS.0000000000000922
6. Jetté, M et al. “Metabolic equivalents (METS) in exercise testing,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d evaluation of functional capacity.” Clinical cardiology vol. 13,8 (1990): 555-65. doi:10.1002/clc.4960130809
7. Sambataro, Sergio et al. “TMJ Dysfunctions Systemic Implications and Postural Assessments: 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 Journal of functional morphology and kinesiology vol. 4,3 58. 19 Aug. 2019, doi:10.3390/jfmk4030058
8. Peng, Houli et al. “Does head and cervical posture correlate to malocclu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loS one vol. 17,10 e0276156. 25 Oct. 2022, doi:10.1371/journal.pone.0276156
9. Golanska, Paulina et al. “Temporomandibular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Aetiology and Biopsychosocial Modulation. A Narrative Review.”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vol. 18,15 7807. 23 Jul. 2021, doi:10.3390/ijerph18157807
愿天下无疫
=丸=
免责声明:本文为个人兴趣创作,仅为让更多普通人对疫苗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单位、机构,未接受任何形式赞助,所有配图均来自网络公开平台及自费购买,如果内容有误,大家多做自我批评(不是)。
来源: 卤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