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身在学校心在外,你有“假期综合征”吗?假期综合征并不是一个专业病种名称,而是指某些学生在假期中表现出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精神懈怠、困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在新学期开学后,则会出现失眠、健忘、走神、起床困难、记忆力减退、理解力下降等症状,这些症状和长假期间的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关联,因而得名“假期综合征”。

一、 “假期综合征” 常见表现

假期综合征并没有年龄上的限制,成年人尚且需要百般费劲进行调整,对于未成年人而言更是需要循序渐进的调试过程。其中,儿童青少年最容易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 难以适应学校作息安排

据我国儿童睡眠医学研究协作组调查:我国2岁—12岁孩子的睡眠时间问题高达27%,即四分之一的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尤其是在暑假期间,大部分孩子在经历一学期的“早睡早起,勤学奋进”后,彻底放飞自我开启“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模式。玩野的心难收,睡惯的觉难醒。但眼见着假期即将结束,如何重新适应学校作息成为让多数学生家长头疼的问题。

2. 狂补作业:写不完,根本写不完

还记得上次补作业大军的出现还是在五一假期,大人们忙着返程,孩子们忙着补作业的场景甚至一度冲上各大平台热搜榜,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前几天玩得多嗨,现在补作业就有多惨。

这种盛况在短期节假日中出现尚且可以接受,漫漫暑期可是有好几十天时间,作业怎么也得写完了吧?但是这种暑期很长,时间很多的心理往往更容易导致孩子们在暑期最后才纷纷开整作业,“一支笔、一盏台灯、一个夜晚所造就的奇迹”大多源于此种心理暗示。

3. 长时间居家:社牛也变社恐

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暑假的到来往往也意味着要和校园里的小伙伴暂别,而暑假并不是所有人的专属,回归到家庭中来的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处于独处或是和家里人共处的状态,缺少和同龄人沟通交流,对孩子的社交行为会产生一定影响。经过漫长的暑期生活后,TA们需要面临重新融入学校群体的问题,同时暑假过后的升学,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正是要进入新班级、新群体的时候,在这个过程中,TA们往往会心生胆怯。

**二、假期综合征起因——**焦虑

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是个体主观上预感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或模糊的威胁即将来临,而又难以应付的情绪体验。一方面,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激发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力情绪之一,另一方面若较长时间处于焦虑状态容易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TA们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开始突显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最有创造力、最活跃的时期。但同时TA们的情绪也处于最难以控制的阶段。面临暑期后半程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及作息问题时,往往更容易引发情绪焦虑,产生厌学心理。常伴随有以下几种症状:

1、情绪紧张、难以自控

处于这种状态的学生在某种困难或压力情况下,如在考试前和考试过程中、在回答老师提问时内心极不稳定,呼吸急促,同时在面对自己的情绪变化时,难以自控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

2、缺乏自信

陷入自我怀疑的困境,既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如别人,又怀疑自己面对的困难比别人的大得多。自卑感较重、敏感,在解决问题时犹豫不决。

3、注意力分散

面对某些问题,思维动转困难,出现短暂的呆滞现象,难以集中精力学习。

焦虑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一种情绪问题。相关研究表明,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患有焦虑障碍,焦虑儿童青少年常表现出过度的害怕、担心、躯体反应以及回避行为,并且这些症状若没有得到干预治疗则会一直持续。从短期来看,焦虑和心理功能缺损和青少年的学业表现、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如何正确应对焦虑情绪?

1. 提高自我认知。

认知评价能力对个体的焦虑水平有很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ABC理论认为,当面对一个事件时,人们对该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会影响人们对该事件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理性信念产生积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非理性信念产生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因此,引起情绪反应的是对事件的评价,而不是事件本身。

2. 尝试自我放松

形成助力焦虑往往伴随着紧张,进而加重焦虑,所以学会放松对减轻焦虑很有帮助。常用的情绪放松方法有:深呼吸、语言暗示,也可以通过适量运动转移注意力达到放松的目的。

3. 克服学习中的无助感

学习和人际关系引起的焦虑,通常是因为缺乏自信。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指出,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人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所以,当焦虑一件事情的时候,除了给自己正向的暗示,还可以找寻一些积极正面的东西给予自己底气和信心。如通过表扬、欣赏、鼓励等积极的方式来消除焦虑,或是日常记录一些积极的事情来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4. 接受心理辅导

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5. 良好的家庭氛围

平等友爱的家庭氛围,是预防焦虑心理出现的重要前提。家长特别是父母要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防止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家长过度焦虑的情绪状况可能会导致“家长过度焦虑→对孩子有过激的言行,引发亲子冲突→加重孩子的不安全感或挫败感→孩子难以安心学习→家长更加焦虑→……”这样的恶性循环。家长要管理自身焦虑,加强对焦虑情绪的认识,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降低过高期望和减少批评防止传递焦虑。

儿童青少年正处于心智发育阶段,TA们的心理情绪往往很容易因为周边环境的改变而产生波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紧张、焦虑情绪。对于大多数的儿童青少年而言,在面对焦虑情绪时往往不具备这种自我应对能力,因此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除了TA们个人的调适之外,还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们留心关注孩子的情况,进行适当教育、引导。

广东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出品

把关专家/广州市增城区东江外语实验学校教师伍仲妮

编辑/卓映紫

审核/刘肖勇

来源: 广东科技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