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花机是能够贮存提花信息的织机。凡有花纹的纺织品在织造时,将提花信息用各种安装在织机上的提花装置贮存起来,以使得这种记忆的开口信息得到循环使用。这就如同今天计算机的程序,编好这套程序之后,所有的运作都可以重复进行。在提花机出现之前,织物上的花纹要通过挑花来完成。挑花的方法有两种∶挑一纬织一纬,或者挑一个循环织一个循环。无论哪种方法,挑花的信息都无法长期贮存并反复利用,这样即使在织造重复花纹时也需要重新挑花,费时费力。为解决这一问题、古人摸索出两条途径,由此而走向提花技术。一是将挑花杆"软"化,即用综线来代替挑花杆,这样演变成为多综式提花机;另一条道路是保持挑花杆挑好的规律不变,而寻求某一种关系,把其中的规律反复地传递给经丝,这样就出现了花本式提花机。
多综式提花机在西汉已经出现。四川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提花机实物。它们由竹木构成、结构复杂,部件上残存有彩色丝线。其中一部织机略大,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其他三部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厘米、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初步判断是蜀锦织机的缩小模型。织机上残存有多片综框,是一种多综式提花机。出土织机的墓葬据推测在西汉景帝、武帝时期,因此提花机的出现年代应不晚于公元前1世纪。
受中亚纬锦织机的影响,约在初唐时期,以线制花本为特征的束综提花机出现。这种提花机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花楼之上专门负责提花,另一人脚踏地综,投梭打纬,这样,花纹循环可以大大增加。最先出现的是一种小花楼机,其图像最早可见于南宋吴皇后题注本的《蚕织图》。到明代,小花楼机已相当完备,《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其机式与全图的详细记载。束综提花机的发展顶峰是大花楼机,约唐末五代时出现◎。其特点是花本大而呈环形。大花楼机可以织造花纹循环极大的织物,比如龙袍一类的袍料,循环达十余米。明清时期最精美的妆花织物多是由大花楼机织造的。
提花机是中国古代一项极为重要的发明,它的出现对世界近代科技史也有影响。18世纪,借鉴花楼机上挑花结本的提花原理,法国人贾卡制成了用打孔的纸版和钢针来控制提花的纹版提花机。19世纪,打孔的纸版对早期计算机的程序控制有启发。
来源: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