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通称石之美者为玉。除矿物学上区分的软玉(透闪石、阳起石类)和硬玉(翡翠)外,广义上的玉石还包括蛇纹石、青金石、玛瑙、钻石、水晶、琥珀、绿松石、珊瑚、珍珠、大理石以及彩石、汉白玉和京白玉等。

《山海经》记载的中国玉石产地达200余处,但大多已无踪迹可寻。从古玉料的来源看,新疆和田、辽宁岫岩、河南南阳独山和陕西蓝田都是古代玉料的重要产地,江苏溧阳小梅岭、四川汶川龙溪、甘肃酒泉、青海青藏公路沿线高原丘陵地区和台湾花莲等地则是某一阶段的玉料产地。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土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和辽宁阜新查海文化遗址,以透闪石类材质为主,距今约七、八千年。之后,东北的红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石家河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等,将玉器制作推进到一个鼎盛阶段。其中在良渚文化的瑶山和反山墓地,一座墓葬就出土一、二百件玉器,其加工的精细程度有很大突破。在反山琮王神人兽面上2.5毫米宽度内竟然可见13道刻纹2。与之相较,中原的仰韶文化罕见玉器。之后,玉器在龙山文化中得到显著发展。至夏、商、周时,玉器更成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三代以降,玉器在礼仪、日用装饰和艺术表现中的应用绵延不绝。

古玉加工涉及开解、琢磨、穿孔和抛光等多个环节,早期主要是磨光和饰以简单纹饰。良渚文化时期已熟练运用切割、弦纹阴刻、钻孔、镂空和浮雕等技艺。因无记载可循,古代玉器的大平面、窄细平行线刻、扭丝纹和深细孔等是如何加工的,迄今仍是未解之谜。后世琢玉通行以砣具黏附解玉砂的治玉方法。以图文形式描绘琢玉装置的记载首见明代《天工开物》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反映着丰富的工艺内容以及古代社会的价值、礼仪制度与艺术内涵,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来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编著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