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国没有自己的仪器仪表工业。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天津、沈阳、大连等沿海城市有一些小型仪器仪表修理厂(点),兼产一些简易产品,如玻璃温度计、压力表、电表、低倍显微镜等;上海大华科学仪器厂、黄河理工仪器厂、天津联昌电机厂等是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民营仪表制造厂。

“一五”计划开始,我国逐步建立仪器仪表工业,1956年建成苏联援建属于“156项”的哈尔滨电表仪器厂和太行仪表厂,生产安装式板表、电度表、汽车表、部分精密电表、仪器和航空仪表。1960年建成由民主德国设计的西安仪表厂,只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测量温度、压力、流量和记录、调节、控制等多种系列产品的综合性热工仪表制造工厂;同期还建立了分析仪器、流量计等一批仪表仪器制造厂。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陆续建成了重庆、贵阳、湘西、甘肃、宁夏、江西等地的仪器仪表生产和科研基地,至此,中国仪器仪表制造业的布局基本完成。

通过科研开发和对外合作,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期重点发展了气动单元组合仪表系统和各种流程分析仪器。60年代中期,研制了电动单元组合仪表系列。70年代研制工业控制机和数据处理计算机。80年代着重开发小型、微型工业控制机、分散型控制系统、数控系统、模板系列和汉字信息系统等,并且开发出一批机电一体化产品。进入90年代实现国产化分散型自动化系统优化。至90年代末,仪器仪表工业大型工程成套率达60%,可承担30/60万kw火电机组,30万t合成氨、120 t转炉、日产30万m3城市煤气化工程、成组大型炉窑等成套任务,做到从系统设计到交钥匙。

21世纪以来,中国仪器仪表工业高速发展。2007年工业总产值是1978年的96.3倍;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净值分别是1978年的2.5倍、35.4倍。

中国为常用仪表生产大国,21世纪初年产电度表1亿只,水表2500万只,煤气表800万只,数字万用表2500万只,望远镜2000万台,显微镜500多万台,均位居世界第一;另外,变送器、执行器、测绘仪器和金属材料试验机等产品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列。

改革开放30年仪器仪表行业发展情况(1978-2007年)

中国仪器仪表行业技术总体已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国际水平,少数产品接近或达到当前国际水平。

工业自动化仪表及控制系统品种系列较多,为国家重点大型工程配套能力大大提高。一般的产品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可满足国内需求,并有出口。

“十五”计划以来,自行开发研制了一批高中档产品,如中控科技集团、北京和利时、北京国电智深等公司,自主研制的DCS产品,性能水平与国外产品接近。已承接的大型工程并已投运成功的有600MW超临界火电机组、500万t/年炼油、2万m3/h空分装置,58m3 PVC、400万t/年氧化铝、265m2烧结装置、轨道交通信号控制项目;同时,1000MW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签约国电智深公司的国产DCS系统已于2009年完成。将改变大型工程系统长期由外商垄断的局面,在国家经济安全上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科学仪器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色谱仪器、光谱仪器、电化学仪器、研究型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接近或达到当前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21世纪以来,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仪器仪表行业进出口总额达260亿美元,其中进口172亿美元,出口88亿美元,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为进口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改变。仪器仪表出口发展很快(见下表),许多出口产品在国际上已占有一定地位。年出口量较大的产品有电能表1700万只、万用表1300万只、水表1000万只、望远镜2000万台、煤气表200万只、测绘仪器3000万台、衡器8000万台。出口产品的档次逐年提升,已进入中高档产品范围,如集装箱检测系统、数字示波器、气相和液相色谱仪等都有大量出口。

仪器仪表行业出口创汇情况(1981-2009年)

中国建设需要和国际同行业比较,相对比较薄弱。集中表现在产品结构不合理,成套率低。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的新型仪表品种总量不足,自动化控制系统跟不上大型成套设备配套的要求,科学测试仪器产品品种满足率仅60%左右。突出反映在外贸不平衡上,外贸逆差2007年84亿美元、2009年102亿美元,净进口率分别高达66.2%和66.14%,居机械工业各行业之首。

2007年庄河电厂600MW超临界机组采用国电智深DCS通过168h满负荷试运行——控制室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的自动贴片生产线

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仪表制造基地模块车间

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轨道交通主控室

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外高桥电厂控制室

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散控制系统(SUPMAx-800)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LK大型PLC产品

北京北分瑞利分析仪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装备的水质自动监测站

来源: 中国机械史·图志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