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气温不断上涨,地表的蒸发效应也因为高温而日益增强,这对于农业等高度依赖水资源的产业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而大量水汽集中在云层中也增加了大规模、高强度降水的几率,进一步威胁到社会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为了缓解这种局面的危害,人类需要从该过程的源头入手,将水分尽力地“固定”在地表圈层以降低其蒸发的程度,而植物作为地表固定水土效果较好的物种往往受到社会的重视。在这其中,森林的树木不仅拥有粗壮发达的根系来促进地表水分的下渗和储存,其突出的高度与大片的面积还可以减少沙尘暴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在这样的认知下,不少面临荒漠化的地区开始利用种植人工林以逐步地恢复生态系统和保持水土,然而,科学界近日却对这类规划的前景泼了一盆冷水,并指出人工林反而更易受到干旱的影响!

图源:Mongabay

根据瑞典隆德大学(Lund University)于2023年6月中旬发布的报告,尽管人口数量和密度都相对不大,但该国大部分的土地都是被个人或企业承包的私有财产,这些地区基本上被移植了大量的人工林以作商业用途,只有极少数的原始森林通过缓冲区得以保存。长期以来,这两种不同生长途径的树林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状态对科学界来说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人工种植的树林究竟能否按社会的期待那样发挥减少灾害的作用呢?2018年瑞典遭受的罕见干旱为隆德大学的团队提供了绝佳的研究契机,他们也由此得出了比较意外的结论。

图源:The Economic Times

该研究的负责人安德斯·阿尔斯托姆(Anders Ahlström)透露道:团队选取了瑞典北部城镇相对稀少的地区,当地有大片的树林,其中绝大部分属于人工培育的树种,同时那里也仍有部分未开发的原始森林,两类树林之间都有清晰的植被缓冲区,十分利于科研过程中的分辨。团队在2018年旱灾过后调用了高像素的卫星成像仪对这片区域进行摄影,并通过对影像的后续分析计算出了不同区域的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ian Index,EVI)。该数据的数值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植被生态活动的强度,数值越高,意味着对应空间的植被越具有生命力。在本次科考中,团队发现以原始林为中心逐渐向外围人工林扩散的区间内,EVI的数值逐渐从最高的+0.154递减至+0.108,反映了明显的生态性差异,也意味着人工林在干旱过后受到的创伤较原始林大。

对于这个结果,阿尔斯托姆这样认为:“两种不同类别树林的表现差异引发了更多的问题,比如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我们团队推测可能是因为原始林存活的时间更长,令其拥有更大的体积和更深层的枝干,也有可能因为它们相对完好的保存状态令它们的水分基础更加牢固,但目前来讲,我们对这些猜测还不能百分百肯定,但有一个事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原始林的状态和效益远比人工林稳定。”

【评论】

文中提到的研究过程事实上比较复杂,笔者在阅读了该团队的报告后对其简要地进行了概括。虽然这次研究并未完全地解决困扰学界已久的问题,但至少可以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提供了一定的思路转变:过去长期被奉行为模板的植树造林的实际效果已经被科学所评判,我们需要适当地停下脚步,重新思考如何能走可以上达到最大效益的道路。在笔者看来,原始林的特点内蕴含了应对气候灾害的思路,在目前科研水平日益提高的前提下,人类可以尝试在人工林培育方面模仿乃至复刻原始林的特质,这样既可以尽量地维护生态稳定局面也能兼顾经济发展的需要,以达到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48-9326/acd6a8#erlacd6a8s3

2.https://phys.org/news/2023-07-swedish-secondary-forests-sensitive-drought.html

编译:谭牧遥

审核:Daisy

编辑:Tommy

来源: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