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中的阻力主要来自流体,包括以下3种类型:
由于流体的黏性所引起的摩擦阻力;
由于流动时流束变形及出现涡旋时在物体的前方和后方产生的压差阻力(也称形状阻力);
由于自由液面的波浪所产生的兴波阻力与人体在其中的动作引起的碎波阻力。
因此,对流体中运动物体的减阻,就要全面考虑各种阻力的影响,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游泳中,为了减阻通常要求人体尽量保证流线型。例如要头戴泳帽、整理头发、将头和胸部压入水中、身体保持平直、划水时让身体截面最小等,其目的大部分也是为了减小压差阻力。此外,还要注意在比赛中两侧选手由于破水前进身体产生波浪时的兴波阻力。但是,与人体泳姿动作的改进相比,对游泳辅助器械——也就是泳衣的改进更容易使选手们获得好的成绩。
冰雪运动中,运动员受到的阻力与游泳中略有不同,主要分为空气阻力和摩擦阻力两种,而空气阻力又占阻力中的绝大部分。由空气动力学可知,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与运动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运动员的速度越快,受到的空气阻力也越大。压差阻力是空气阻力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与迎风面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减小空气阻力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优化运动员的运动姿态和改进运动服装。在运动姿态方面,运动员需要在运动速度、身体振动和身体攻角(身体运动向相对于气流的夹角)等方面做出优化,使身体努力趋近于流线型,例如常见的滑冰运动员均会在比赛中尽量下压重心并保持身体前躬等。在运动服装方面,和“鲨鱼皮”泳衣类似,合理设计的滑雪/滑冰服也能够通过改进服饰外形、织物材料和表面粗糙度、接缝的种类和位置等方面,来控制表面气体边界层,进而减少空气阻力。
干摩擦理论,通常将冰雪器械与接触面之间的相对运动视为固体间的相互作用,这是最基本的摩擦力模型。 但是理想的干摩擦并不存在。因为,接触面上总会存在由摩擦生热产生的纳米级液态膜,对固体间摩擦起到了润滑作用,需要用湿摩擦理论来描述。 混合摩擦理论,结合了干摩擦和湿摩擦两种理论,将接触面沿着运动方向划分为多个微元,单独计算每个微元上的干摩擦和/或湿摩擦,最终以合力的形式求解总摩擦力。
来源: 星际科航微信公众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