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原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立祥教授骨科在线orthonline专访,介绍了他从医35年重大医疗纠纷零纪录的经验,在时隔6年后的又逢中国医师节转发此文仍具有现实意义;无论时间变化,医者为患者生命健康服务的初心不变。
8月19日,我们将迎来首个中国医师节。在这个不放假的节日来临之际,现任的原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教授接受了骨科在线专访,1983年,王立祥从第三军医大学毕业。在做了13年的心内科医生后,他一直在急危重症领域与“死神”过招,从险象环生的ICU到分秒必争的急诊科,担任了22年科室主任,他本人及其带领的科室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医疗纠纷。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重症医学科和急救医学科本来就是医疗纠纷的高发地,尤其是在医患双方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的当今社会,王立祥教授也遇到过小吵小闹的患者或家属,但是没有遭遇被令人头疼的医患矛盾牵扯精力的事件。他透露说,这绝非幸运之神所赐,而是通过“诗”外之功,将可能发生的争执、纠纷和冲突提前化解了。
牢记“四要”原则,矛盾化形于无
重大医疗纠纷的零纪录是怎么做到的?王立祥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可有效化解矛盾、避免纠纷的关键词,提醒同道们在临床工作中始终牢记“四要”原则,防患于未然。
一“防”要精
任何问题一旦发生,解决起来都相对被动。对于医疗纠纷,一定要预防在先。一方面要精心布置医疗救治环境,通过宣传册、展板、视频等形式介绍医护人员的业务特长、科室强项,从视觉和感知上进行相关内容和理念的渲染,传递给患者和家属“这是一个很正规的、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医院和科室”的认知。同时,经管医生和护士要结合患者自身疾病的特点,了解患者及家属的需求和期望,对其先期进行相应医学知识的传达和辅导,因人而异的进行沟通,将后续可能出现的不理解、不认知消灭在萌芽状态,防范纠纷的出现。另外,医生还需做好完备的病历记录,如实记载患者的病史、病情、病征、病程、结果,以及入院后检验查体、药物干预、手术情况等过程。但是,有时患者不能完全理解病历记录中的某些表述,甚至可能曲解。尤其是死亡患者的死亡原因讨论,本该包括该患者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尚存哪些不够周全、可以做得更好的环节,以总结此类病人的救治经验与教训。但是碍于目前的举证倒置制度,在医患纠纷这把“利刃”之下,医生在此部分都会小心翼翼,不敢涉及更深入、更有利于临床医学发展的内容。如果病历记录一片赞歌,都是“诊断明确、治疗到位、护理及时、家属满意”,这不利于医学的发展。为此,王立祥教授呼吁医学界进行深入反思,让病历记录既能保护医护人员,又有利于临床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情”要深
医护人员把患者当作自己患了病的家人,拿出对待自己家人的心态对待病人。情到深处,患者以及家属自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医护人员不是圣人也不是神,医疗过程中难免出现纰漏。如果你将患者当亲人,医疗中出现个别纰漏的时候,患者和家属想的更多的是“你一直在兢兢业业地救治病人”,“出现这种事不是你主观人为所致,是客观达不到的。”他们就会理解你。同时,这种情感也要向患者家属延伸,理解患者家属的情绪反应。曾有一个3岁半幼儿吃花生米堵塞气道窒息,因身边没人懂海姆立克急救法,孩子送到原武警总医院急诊科时已经奄奄一息,医生用尽各种抢救方法也没能救回孩子的命。当医生打开抢救室的门,准备向家属宣布死亡结果时,看到门外跪了一地幼儿的家长,爸爸妈妈舅舅舅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耄耋老人,他们在用各自的方式祈求上苍垂怜。看到此情此景,王立祥教授没让主治医生直接作死亡告知,而是嘱咐他继续进行安抚性的抢救,并把孩子遗容仪表整理干净,一面叫来心理医生给这一地的家长进行心理干预,在进行了适当的心理建设后再进行死亡通知,以免生硬宣布可能导致老人发生心梗、脑出血等危险。
三“理”要明
医生接诊患者后,除了深入熟悉病例和了解患者病情,捋顺救治流程,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具备把深奥的医学知识科普化的能力。出现矛盾纠纷时,如果医生对患者病理、生理、心理情况理解不透,专业素养和水准欠缺,不会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阐述病情,无法娓娓道来使其明白,那就会陷入“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难堪境地。
四“法”要强
医生不仅法律意识要强,还要懂法。医生与人打交道,形形色色的病人中总会遇到个别无法无天的人。任何人、任何职业队伍,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医生遇到违法行为时,要敢于亮出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和同事,不要因“我要告你们”的威胁而退缩,自弃法律兵甲。曾有醉酒外伤患者在原武警总医院急诊室撒酒疯,试图追打医生和护士,还摔砸医疗器械,这种情况下医生立刻报警。警方介入后,科室按照相关法律条文追究了其伤医、破坏医疗环境等违法行为的罪责,违法人事后乖乖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医生的尊严得以维护。
寄语年轻医生:三病、三理、三生
“三病”医生
在中国首个医师节来临之际,作为一名在同行眼中一直奋战在最“危险”地带的医学前辈,王立祥教授跃出临床医疗的思想束缚,给年轻医生描绘了未来医生的3个“三”的发展远景,即构建“三病”医生组合,践行“三理”医生标准,实现“三生”医生目标,期待后辈们找到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兴趣。他认为按照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临床医生未来将向“三病”医生的方向发展:即“防病”医生、“治病”医生和“算病”医生。三医合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防病医生就是全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主要病症,为其制定整体的个性化防病处方。防病医生教给患者预防疾病的方法。治病医生是专科医生,他们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发挥独门独到的独技,一招制敌。治病医生给患者开具治疗病痛的方剂。现代社会已进入进入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医生在输入关键词后,快速进行大数据分析,可为患者推算出可能要罹患的疾病。算病医生通过超前的方略预测患者的未来。
“三理”医生
王立祥教授指出,“三病”医生要以“三理”(病理、心理和佛理)医生为基石,在工作中展现出对“三理”的关怀,才能成为业务精良、患者爱戴的好医生。患者生病后身体不适才会就医,医生在直面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时,首当其冲地从病理的角度为其排忧解难。此时,医生治疗患者身体脏器的病理变化,关注焦点是其“体器”。但是,人是情感动物,患病不仅仅带来躯体问题,还附带心理问题。治病要治心,无论是疾病治疗还是灾难应激干预,现在临床上大多数医生已经能够重视患者心理、精神层面的病痛。打开患者的心理症结,就捋顺了其“精器”之所在。
“三生”医生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曾两次提案希望设立医师节。他曾说:医生是介于佛与普通人之间的一种职业。佛从人的更深层次——灵魂的层面去理解人,更高层次的医者也能从灵魂的层面给予患者灵“丹”妙“药”。有这种大善大爱的医者,就是拯救患者“灵器”的佛理医生。王立祥教授认为,未来的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生活、生存和生命这“三生”状态,从时间、空间和世间三个维度出发,去开展医疗服务。日常的生活长河当中,医生要从时间的维度与患者交流,想方设法地从患者像流水账一样的吃喝拉撒睡状态中找出潜在的健康危机,适时切入治疗,守护患者健康。生存医生在维护人体健康、认识某种疾病时,绝不能只单方面注意其内在环境调整的因素,还要考虑到气温突变、自然灾害、全球变暖等可导致人体机能发生变化的外部环境。因为内外环境的变化都可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尤其是外部环境,要求医生从空间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生命存在于世间,不仅仅有长度,还有宽度和高度,生命个体厚重的环绕于世间。如果失去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如老人跌倒没人敢扶,酒驾害人得不到处罚,很多生命会从世间消失。因此,医生救治病人时,需将视野扩大到世间的范畴。
专家介绍:
王立祥,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我国心肺复苏领域专家、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工信部和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救治系统建设试点项目领衔专家,全国学校急救教育首席专家,中国心肺复苏与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系列指南制定者,腹部心肺复苏学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创建者,525+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与百千万亿平安精准健康工程发起者、心肺复苏与精准健康传播领军人物,“国之名医”,“人民好医生”,健康中国十大人物,2020健康中国最具影响力人物”等获得者;荣获军队集体与个人三等功六次、享受军队优秀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医学科学家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
王立祥长期从事急危重症的医疗工作,主攻方向为心肺复苏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擅长对原发性、继发性、诱发性心搏骤停的防治救,其效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与此同时,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心肺复苏体系建设,率先成立中国首个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提出“三立”发展心肺复苏战略——立心肺复苏科学理论之言,领衔颁布《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等系列指南十余部,将心脏骤停纳入全生命周期,心搏骤停前期预防、预识、预警“三预”方针,心搏骤停中期标准化、多元化、个体化“三化”方法,心搏骤停后期复生、超生、延生“三生”方略,推动中国特色心肺复苏生存环、生存结、生存体的科学理论体系建设;立心肺复苏科技转化之基,领衔颁布《中国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2018中国心肺复苏培训专家共识》等系列指南,推动中国特色心肺复苏科技转化及队伍基地建设;立心肺复苏科普传播之众,领衔颁布《中国公民心肺复苏卫生健康指南》,连续5年开展中国式心肺复苏【国家继续教育项目】,推动中国心肺复苏科普传播惠民建设。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体系建设,提出防未心、治欲心、救已心、康复心、佑厚心的全心理念;提出了立体心肺复苏、立体健康、立体数字“三立一体”理念,提出“前人”复生心、“中人”厚生心、“后人”蕴生心“三人”心理念;领衔发布《中国心脏猝死防防治救体系建设蓝皮书》,在全国建立心脏猝死防治救中心医联体,运用5G+技术建立覆盖三甲医院、基层医院、120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机构的立体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在新冠大疫之际,带领团队率先领衔颁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之防控新冠病毒病公民卫生健康指南标准,提出自主生命健康新理念,共同主编《免疫力就是好医生》获2020年好书排行榜前十位,发表抗疫檄文百余篇,其中《历史长河中应对流行病的三力方略》为人们防控传染性疾病提供指导与参考。开设“525云端救心桥”线上公益栏目、王立祥化“万一”及“人民日报健康号”以来,心肺复苏与生命健康知识已惠及千百万人。论著《中国心肺复苏概论》、《我国生命健康文化体系建设思考》分别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在《党为人民谋健康100年》。
在科研教学方面,王立祥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全军心肺复苏重点攻关课题,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建设国家试点项目,先后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研成果15项,主编专著10余项、转化急救复苏装备15项、国家专利百项、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千余篇。担任《中华医学百科全科灾难医学分卷》、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材《灾难医学》副主编。他发明的腹部提压心肺苏技术,获光华工程科技奖提名,荣登2020年“科创中国”先导技术50强榜单,为世界救命“神器”家族融入了中国造。
王立祥为中华医学会第十届科学普及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肺复苏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心肺复苏全民普及公益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学普及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灾难医学与心肺复苏专业委员会创始主任委员等职;兼任南京医科大学心肺复苏研究院院长,健康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安徽医科大学、青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国家卫健委主管《医学参考报心肺复苏学专刊》、《医学参考报全科医学与精准健康传播专刊》主编等。
来源: 骨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