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请试着回想一下:

您的孩子是否一上学就开始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交往……

您的孩子是在社交时表现得比较焦虑、紧张、恐惧,一到陌生场合,与陌生人或者在学校跟老师一句话也不说.

您的孩子是否曾说过“妈妈,他们都不跟我玩”;“妈妈,我不想去学校”.

.........

如果您的孩子有以上一些情况,赶紧重视起来,孩子可能出现了社交“难”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需要社交?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为提高猎物命中率,确保族群的长远发展,那时候的人往往会以群为单位进行生产活动,“群”意味着什么?团体!一个群体即一个小团体,有团体就会有竞争与合作,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均是社交的结果。

人的自然属性决定孩子需要社交。古时人类穴居野处,去危就安的需要要求人必须以“群”为单位活动,抱团取暖,繁衍生息。时至今日,这种“团体”意识仍旧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孩子需要社交。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谓社会性,即指人与他人共同生活或工作时表现出的行为与态度,表现为与他人出于社会心理目的发生交往的能力。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这段话意为大家万众一心,如同坚固的城堡般坚不可摧,如果很多人一齐毁谤,就是金石也可以消亡。孩子社交在某种意义上是其对安全感的追寻,朋友多意味着帮手多,而帮手多,当个体在面对“危险情境”时,才能获得更多“生”的机会。

孩子同龄社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两种情况:

孩子为获得所谓“更多的朋友”过分讨好对方,以至于不惜在友谊关系中处于“下”位,卑微请求别人和自己结交,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度讨好式社交”。

孩子出于自我防御的需要,避免自己在社交关系中处于“劣势”地位,常用“自我中心”进行人际交往,这部分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时以自己为标准,不照顾他人的感受,“我好就是大家好”“世界围着我转”,这种社交模式称为“自我中心式社交”。

良性的同龄交往是什么样的?

孩子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既要学会表达自我,同时又要善于倾听他人,在尊重包容的基础上建立良性社交。

在孩子的社交中,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1.“该是谁的路,就让谁走”

该是谁的路,就让谁走。妈妈教育孩子过程中,需明白“帮助孩子成长不等于替孩子成长”,日常生活中,妈妈要学会放手,允许孩子自己做决定,交朋友,接受孩子人生路中出现的“错误”,同时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感受生活中的“问题”,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感。

2.“迷时做醒世,醒时做能事”

“迷时做醒世,醒时做能事”指“在迷茫困惑时,手头有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在头脑清醒时,要去做需要能力付出的事情。”家庭教育中,妈妈要善于识别孩子的“迷时”和“醒时”,依据孩子的状态引导孩子进行学习社交等活动。

3.推动反思,找寻主动感

母亲是一座灯塔,为孩子的成长路照明。同龄社交于孩子而言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妈妈可以通过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方式,用文字记录下他与其他孩子的交往互动时刻,与孩子多沟通,培养孩子形成良性的同龄交往模式。

来源: 智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