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旅游高峰,确实让骆驼过上了“996”的打工生活,但“累死”“罢工”传言,骆驼也有话说,作为“沙漠之舟”的它们,拥有哪些“本领”才能驰骋在茫茫大漠中?

全身装配有防沙“神器”

在与天相连的茫茫大漠之中,行进着一队载满货物的骆驼,从远处望去,犹如大海上漂浮着的一叶叶小舟。

骆驼为偶蹄目、反刍类,有双峰驼、单峰驼两种,亚种有家养双峰驼和野生双峰驼,祖先是由新生代始新世时期北美洲的原柔蹄类进化而来,距今约5500万年。

骆驼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我国和蒙古国等亚洲国家多为双峰驼。在我国,双峰驼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宁夏,以及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地区。

我国内蒙古和西北地区的沙漠和戈壁一带,常年干旱缺水,气候变幻莫测,温度差别极大。据了解,夏季酷热,气温最高可达55℃,流沙和砾石温度可达71℃—82℃;而到了冬季,却又十分寒冷,寒流袭来时,气温可下降到零下40℃。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天气也是经常可见。

面对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骆驼竟然应付自如,显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原因在于长时期的自然进化,让骆驼演化出其他动物所没有的特殊生理机能,而“神器”就“装配”在它们的身上。

首先是眼睛,有防沙功能最强的双重眼睑,两侧眼睑均可单独启闭,有效防止飞沙进入眼睛,即使在“鸣沙射入石喷雨”的弥漫风沙中,它的视力依然清晰。其次是耳朵,小而圆,并能紧紧地折叠起来,耳朵内还生长着浓密的细毛,目的是阻挡风沙入侵。第三是鼻子,其防沙功能更为奇特,鼻孔中有瓣膜,可随意开闭,这不仅能保证呼吸通畅,又能防止风沙灌进鼻孔内。

另外,骆驼厚实的皮毛可以调控体温。在寒冷的大漠冬季,有利于保持体温帮助它们战胜严寒,到了炎热的夏天,其厚皮毛能够反射阳光,让汗液慢慢地蒸发,使体温下降,战胜炎热。

不吃不喝能坚持60多天

骆驼背上生有1—2个像山峰凸起的巨大部分,称作驼峰,这是它们独有的法宝。

生有一个驼峰的被称为单峰驼,生有两个的便叫双峰驼。单峰驼体重一般为450—600千克,而双峰驼则更大一些,可达450—680千克。

驼峰除了是独特的标志之外,还有着极其重大的功能性作用。在夏秋水草丰盛季节,骆驼每日采食量可达32.1—33.6千克,这足够量的食物便在驼峰里以脂肪的形式储存起来,待到冬春无草缺草季节,在饥饿和营养缺乏时,骆驼便可将贮存的脂肪转化为身体所需的热能进行补充,以供维持正常活动。由此可见,驼峰就是“建”在骆驼背上可以随身携带的“行走的粮仓”。

另外,骆驼还很耐渴,有水时可以一次喝进10多千克,但也可以长时间不喝水。在夏天,它们可以几天不喝水,冬天甚至可以几十天不喝水。据资料显示:一个中等骆驼不吃不喝能坚持60多天,只喝不吃能活数月之久。

令人惊奇的是,骆驼还有寻找水源的本领,若是1公里左右的地方有水,它就能判断出来,顺着“水汽”找过去喝水。一般情况下,在盐水泉和淡水泉同时存在的地方,骆驼更喜欢饮用盐水泉中的水,这样既补充了水分,又能得到身体所需的盐分。

自然保护区助力繁衍生息

骆驼以其强大的负重能力而闻名。它们可以承载很重的货物或乘客,并在长时间的旅途中保持不变,这得益于骆驼的长腿和强壮的骨骼,以及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负载和地形的能力。

骆驼四肢细长,蹄却宽而扁,独特的蹄形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使它们能在松软的流沙中行走而不下陷。在驮着250—300千克货物的情况下,骆驼行进的速度每小时可达4公里,正常情况下,一天可行走10小时,完成40千米的行进任务。

如今,野外生存的骆驼数量很少。据调查显示,野生单峰驼已濒于灭绝,野生双峰驼仅存800余峰,其中,我国约有500峰。野生骆驼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入极危,我国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为了保护骆驼,我国已在甘肃阿克塞安南坝、新疆阿尔金山、塔里木等野生骆驼比较集中的聚居区,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使它们能够在自然条件下繁衍生息。

来源: 科普时报公众号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