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孩子们怀揣喜悦与希冀迈入大学殿堂,开启新奇的求学之旅。然而,初入大学校园,一切并非那么顺利,孩子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可避免地会因为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方式的不同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等出现大学适应不良问题;18岁是自我同一性建立的关键期,若在这一时期,孩子并未处理好内心的冲突与矛盾,“空心病”就会出现并且影响孩子的成长发展。

所谓“空心病”是由于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这一概念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提出。

具体表现为,孩子进入大学以后,由于时间空间上突然变得自由,无人约束,这与以往高中时期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从而突然感到内心空虚,不知道该做什么,对校园生活以及人生感到迷茫无助,情绪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久而久之,如果不加干预,孩子甚至会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12-18岁的孩子正处于形成对自我的认识,知道自己是谁,肯定自己(自己同一性)VS不知道自己是谁,对生活感到迷茫,否定自己(角色混乱)这一矛盾冲突之中,如果这一时期孩子能够较好地应对此时出现的冲突,那么在其后续的成长发展中必然可以形成稳固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价值感,同时,也有助于其建立自我方向感,找寻自我的方向,回答好我是谁?我将来干什么?我在未来会是怎样?等问题。

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并未处理好这一对冲突,则可能会出现角色混乱,缺乏对自我的认知,同时对事物缺乏认知和热情,常处于冷漠状态,缺乏理想和目标,对未来不抱希望,同时缺乏处理各种矛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

孩子“空心病”,适应“难”,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一般来说,适应性问题在孩子入学3~4周相关症状即可自行缓解;“空心病”病情较轻者也可自行恢复。

对于适应困难以及“空心病”较为严重的孩子群体,笔者建议妈妈这样做。

引导孩子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援助

大学校园中一般均设有心理健康中心,这时候,妈妈不妨引导有适应问题的孩子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来帮助他解决问题,另外也可以陪同孩子接受社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鼓励孩子向外发展,大胆走出去

对于初入大学校园的孩子而言,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都意味的陌生,人对陌生的事物最初都是感到恐惧的,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大胆走出去,引导其他向外发展,如鼓励他参加校外志愿活动,做校外兼职等方式,帮助其建立自己的“安全圈”。

支持孩子参加校园交流会

“家”是孩子待得最久的安全舒适区,进入大学后,意味着孩子需要从舒适区走出来来到挑战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需要意识到孩子感到焦虑,不舒服,不适应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孩子未曾体验过的感觉,这时候,不妨妈妈不妨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一些社团,学生会等,引导孩子通过向学长学姐求教的方式,缓解自己的不舒适,同时通过这个方法,也可以帮助孩子在内心建立起“没关系,学长学姐也是这么过来的,不舒适是有界限和时间的”,以此辅助他克服大学中出现的适应问题及建立自我同一性。

来源: 智爱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