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陆地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海上风能资源丰富,深远海风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超过20亿千瓦,潜力巨大。2023年5月20日,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开启了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的新里程,为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油观澜号”位于距海南文昌136公里的海上油田海域,装机容量7.25兆瓦,由风力发电机、浮式基础、系泊系统和动态海缆组成。据了解,“海油观澜号”投产后,年均发电量将达2200万千瓦时,全部用于油田群生产用电,每年可节约燃料近1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2万吨。

“海油观澜号”的风机叶轮直径达158米,转动一圈的扫风面积近2万平方米,约等于2.7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带动3只大叶片使机舱中的发电机转动,生成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这些绿色电力通过1条5公里长的动态海缆接入海上油田群电网。与陆缆不同,海缆的应用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强腐蚀、海床礁石等海洋环境。我国工程师攻坚克难,通过设置不同的浮力块装置将动态海缆的悬浮段保持S型,其下部采用悬链线的形状,保证动态海缆可以承受深远海复杂的涌浪流联合作用的影响。

此外,文昌油田群还打造了“风电+气电+智慧电网”的一体化供电新模式,将油田群的4个燃料电站与“海油观澜号”风电平台融合成一个整体,实现了风电与油田电能的统一控制和管理,形成主动控制与被动响应双重保障,保证风电并网后油田群电网能够持续平稳运行。

6月19日,“海油观澜号”发电量累计突破100万千瓦时,日均发电5.5万千瓦时。未来,我国将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在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打造海上风电与海洋油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最终通过构建海上零碳油气田,实现海洋油气绿色低碳开发,推进传统油气与新能源有机融合。

审核专家:屠强 海洋出版社副编审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