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了,浙江省科技馆又成了科学少年们的热门打卡地。昨天下午,科学有观活动也在科技馆继续启航。作为浙江省科技馆推进科普与科学传播融合发展的品牌,“科学有观”已经举办了多场有趣的活动,从航天英雄杨利伟到中国科学院院士都有为,一位又一位嘉宾,一站又一站的科学有观,为人生路上探索未来的孩子们点亮科学之灯。

听科学家讲科普知识与科学故事

亚运的脚步越来越近,杭州作为东道主也在积极进行迎接世界人民的准备,这其中,当然少不了科技能量的加持。活动一开始,浙江省科技馆的科学表演天团就带来了科普表演《我和亚运有个约会》。表演从北京亚运和杭州亚运两代志愿者的故事说起,通过智慧厨房等方面,将“数智变革”这张杭州亚运会的“金名片”生动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也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改变。这个节目同时也在浙江省第三届科普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上荣获科学表演赛其他科学表演类一等奖。

《去吧,科学追“光”!》是这期活动的主题,活动现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亓洪兴就绘声绘色地给孩子们科普了关于气象卫星和“光”的科学知识。

最近正是台风季,我们现在提前预知的台风等天气变化,靠的正是气象卫星。而气象卫星又是如何预知天气的呢?亓洪兴告诉大家,气象卫星“眼睛”捕捉到的气象云图,正是预测天气的关键。

而帮气象卫星看这个世界的“火眼金睛”,又是怎么炼成的?这里面,可是有着许多科学故事。亓洪兴从中国的第一颗气象卫星开始讲起,将我国科学家进行卫星科研的历程娓娓道来。卫星的“眼睛”跟普通相机可不一样,风云四号气象卫星距离地面3.6 万公里远,依旧可以清晰地看到地球上空的云气。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蕴藏着相关的科学原理,比如我们看远方的时候会“手搭凉棚”,正是因为遮挡了眼睛附近的很多杂散光,进而让我们的眼睛瞳孔放大,从而可以收集到视野里景物来的更多光能量,这样就能看清楚更远的地方。

亓洪兴告诉孩子们,我们眼睛看到的“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人体可以发射红外光,但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这种光。无论是可见光相机还是红外相机,采用的都是半导体型光电探测器,其机理可以用一种“鲤鱼跳龙门”的模型来形象地解释。数码照相机中的光电探测器可以将光线转化为电信号,并通过处理器将电信号转化为图像。这样,我们就能够在数码相机中看到我们所拍摄的照片。

活动的尾声,亓洪兴也跟大家分享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风云气象卫星工程总设计师杨军的一句话,“在中国风云卫星50 年的发展历程中,依靠一代代科学家不断探索、攻艰克难,‘从零开始’的风云卫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实现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

在浙江省科技馆展区找到科技迭代与薪火传承

科学分享结束后,亓洪兴跟着科技馆展厅辅导员一起走到一楼展厅,参观了火箭发射、射电望远镜等展区。走到这儿,亓洪兴说浙江省科技馆的展厅勾起了他的很多回忆和情感。当年做博士课题时,他的研究题目之一就是在玉兔号月球车上装一个科学仪器来探测月球表面物质成分,“后来这项技术因为不太适合月球表面的高真空环境,最后用到了我们国家的火星探测上。”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时空无涯,认知无限,相信通过今天的活动,孩子们都可以感受到亓洪兴身上的科学家精神:追求真理、科技报国。这份科学能量也能助力孩子们继续追光前行,追科学的光,追真理的光,追逐内心好奇心的光芒。

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记者 翁丹妮、韩晓娟

来源: 浙江都市快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