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但是盲人却失去了正常的视觉,科学家们一直想帮助盲人改变现状。比如,一直以来就有很多科学家在研究一个东西叫“视网膜芯片”,那么究竟这个视网膜芯片是干什么的呢?管用吗?

我小学的时候就看过这么一个新闻,电视里说,有科学家研究出来了帮助盲人看见世界的这么一个设备,新闻里还进行了展示,有盲人戴着躲避障碍物。没过几天,我在报纸上也看见了,那个标题叫“电子眼让盲人重见光明”。当时我们班里有一次搞一个小品,说长大要当科学家,还引用了这个新闻。结果很巧的是,长大以后我做的研究方向也是和这个相关的。

其实我们经常说帮助失明的人“重见光明”并不是那么准确,失明并不一定是一点光都看不见的。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视力较好的那只眼睛,再怎么矫正也不到0.05,就算作是失明。0.05什么概念?咱们平时体检视力表上最上面、最大的那个是0.1,就是比那个还大的,戴上最合适的眼镜都看不出来口朝哪边。另外,如果是视野半径小于10度,也算作失明。

科学家也想过很多不同的办法,想让盲人在视觉方面有所改善。1978年的时候有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叫做“光幻视”的方法,直接用电极阵列来刺激大脑的视觉中枢。因为人看东西,虽然说是眼睛看,但是最终是大脑感觉到的呀,那你直接刺激大脑感受视觉的区域,如果刺激得正好合适,就能让它直接感受到“看见”。但这种方法后来研究的人很少,因为风险大,需要开颅,容易感染。而且到底怎么刺激才能让人感觉到对应看到的感觉,这个很复杂。

除了直接刺激大脑之外,另外一个方法是从眼睛上下手,就是我们开篇说的叫做视网膜芯片,或者叫视网膜假体、视觉假体,主要针对因为视网膜疾病导致的失明。这个已经有商业公司成功的案例了。

视网膜的作用大家也都知道,外界的光影通过眼球成像在视网膜上,视网膜感觉到这个影像之后,再传递给大脑的视觉中枢,就有看见的感觉了。实际上视网膜是把光信号转换成了电信号,因为感到的是光信号,往大脑里进行传输的过程中神经传输的主要是电信号。

所以有人模仿这个原理,做出来视网膜假体,也就是视网膜芯片。这个原理上也有两种,一种叫“主动式”,一种叫“被动式”。被动式比较容易理解,你不是视网膜坏了吗,我做一个装置放到人的眼球里面感光,传感器感受到光之后,经过电路处理产生电刺激信号,刺激视网膜还存在功能的细胞,然后传导给视神经。相当于是我做了一个把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的装置,直接替代视网膜的功能。

还有一种叫主动式的,是通过摄像头拍摄外面的世界,然后处理编码之后无线传输到视网膜芯片上,传递给电极,产生电流刺激视神经。当然这些电极都是要植入到眼睛里面,所以都是用生物兼容性特别好的柔性电极。

这个主动式的曾经国外有个品牌叫Argus,他们的第二代是做到了60个像素,在有些国家是有许可证可以给人植入的。当然很贵,手术费用要15万美元,效果还不错。有人说这叫效果还不错?就60个像素能看见啥呀,这得多模糊啊?这个看怎么比,要是个视力正常的人,你给他装个60个像素的芯片他能把你打死,但是对于本来基本什么都看不见的患者,现在能看到60个像素了,就是个很大的进步了。

另外他们这个公司本来计划要做第三代,说是能做到1000个像素,但是因为公司运营的不太好,后来和另一个公司合并了,听说售后都很难保障了。不过这个研究本身还在有很多人继续,他们的团队负责人也来中国和一些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我们也希望将来能有更多的突破。

除了视网膜芯片以外,其实还有一种帮助盲人的助盲器,是不用植入的,盲人含在嘴里,就能产生类似于“看见”的感觉。你说神奇不神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看一看,以后有机会也给大家详细讲。

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帮助盲人改善生活,这也是科学家们的社会责任之一。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张宇识

审核:黄永光(中科院半导体所 副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