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三伏天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持续处于“蒸烤模式”。高温天气,炎热易出汗,同时也是心律失常的高发期。有调查显示,每4人中就有1人发生心律失常,并且发生心律失常的人群日益年轻化,让人们感到“忧心忡忡”。

心律失常有何症状?有何危害?夏季该如何科学治疗?7月23日,荆楚网“荆楚健康大讲堂”栏目邀请了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周承志教授做客直播间,与网友一起畅聊了三伏天心律失常患者的养生之道,科普心律失常的防治知识,预防高温天气下心律失常的发生,安心度夏。

心律失常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究竟何为心律失常?周承志教授介绍,心律失常通俗来讲就是心脏跳动失去原有的节律和频率,不再按照原来的规律跳动。正常人的心跳应该是节律整齐的,频率在每分钟60至100次,当心跳的频率过快或过慢,或心跳的节律不规律时,就是发生了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轻重不一,取决于发病的类型以及持续的时间,以及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典型症状包括心慌气短、异常的心脏搏动感等。但很多患者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较轻。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患者发病早期可有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此时,若心律恢复正常则无严重不适,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头晕、黑矇、晕厥,甚至猝死等。

“心脏病患者,运动员,生活饮食习惯不规律的人群,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的患者,都是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周承志教授强调,工作压力大、情绪激动,大量饮酒、吸烟、着急紧张、睡眠不好的亚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因此,早筛查、早预防、早治疗,是提高心律失常治愈率,提升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科学治疗心律失常中医药显优势

周承志教授介绍,目前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比较多,有西药和中药。但是,困扰心律失常治疗的最大问题就是西药的毒副作用以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暂时没有有效的西药治疗。比如长期服用西药会增加新的心律失常(出现心动过缓)以及增加患心血管病或其他心脏外疾病的风险。

“与西药相比,中药治疗心律失常药物无或低毒副作用,便于长期服用。 可以从整体对患者进行调节,改变患者易发心律失常的病理状态。”周承志教授表示,中药治疗心律失常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的整合调节的治疗特点。

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就具有“整合调律”的独特优势,具有整合调节,快慢都治的作用。大量临床循证研究证实中药参松养心胶囊可以阻滞心脏多离子通道,调节心脏自主神经,有效治疗室性早搏,减少室性早搏频次,并且对房早、室上速、房颤等也有较好疗效,并能消除心慌、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心律失常症状。

同时它还能增强心脏的起搏电流,改善心脏传导功能,所以对快速性、缓慢性心律失常都能治疗。这无疑填补了该领域药物治疗的空缺,并且体现了双向调律、既能治快又能治慢的整体调节优势。

气温越高,越要养心护心

天气炎热会导致心律失常。周承志教授指出,夏季,尤其是三伏天,天气炎热,人体大量出汗,会造成体液的流失,导致人体钠离子和钾离子缺失过多,引起心律失常,同时,天气炎热也可以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也会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

访谈最后,周承志教授就中医夏季养心,给出了建议:一是心理调节,可以采取瑜伽、冥想等心理稳定方法,保持愉悦心情;二是饮食养心,夏季气温高,人的消化系统负担大,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三是适度运动,选择比较轻松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通络操等,增强心脏健康。中老年人运动要避开高温时间,选择温度比较适宜的清晨六点前、晚上八点后;四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充足。过于劳累和睡眠不足都会加重心脏负担。

对于心律失常疾病患者来说,夏季合理用药、改善生活方式是关键。要做好心脏防护措施,谨防心律失常、心脏“乱”跳,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来源: 医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