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片是最经久不衰的电影类型之一。《闪灵》、《小丑回魂》、《寂静岭》,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怖片每位读者都不陌生。相信现在大家闭上眼睛,那门前的两个女孩、红色的气球与小丑、迷雾重重的小镇还都历历在目。

这类电影的特色就是给予观看者难以忘怀的冲击感,及时的惊悚感,甚至会让我们产生不适感,连续好几天做噩梦,不敢一个人回家等等,但在生活中大约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惊悚陶醉者”。那究竟恐怖片有着何种魅力,会让我们产生这种既爱又怕的矛盾感受呢?这就要好好询问一下我们自己的内心了。

“惊悚陶醉者”为什么喜欢花钱找罪受呢?

放轻松,“惊悚陶醉者”喜欢花钱找罪受并不是因为他们有着受虐的倾向,其实没有任何单一的解释可以诠释人们喜欢惊吓自己的原因。 在我们搜寻恐怖电影时,大多数情况都是有着同时满足多种自我需求的目的。而根据这些需求,心理学家给出了三种解释。

第一、生存本能需求

这种需求要追溯到我们的古代祖先。远古时期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对于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生命威胁的人类来说,只有先探测到危险才有机会应对,想要活命就需要24小时保持高度的警惕。这样的历练造就了人类获得了一种极为敏感的威胁检测系统。丹麦奥胡斯大学研究恐怖学的马蒂亚斯·克拉森副教授提到,随着文明发展,人们面对生命威胁的几率在降低,但并不代表我们探测危险的能力在退化。它转入了无意识,继续帮助着现代人探测潜藏的危机。而恐怖电影就恰巧成为了满足这种生存本能内在需求的媒介。

电影模拟出的生死攸关的情景,会让我们产生与遇到真实威胁时近乎相同的生理情绪反应。 例如,在现实世界中,突如其来的威胁是最致命的,而这也是电影中最经典的惊吓技巧Jump Scare那么成功的原因。

第二、危险体验需求

恐怖片可让人间接体验危险,锻炼危机反应并无需承担任何风险。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一项关于厌恶的研究中发现,恐怖片的虚构性质使观众与其所目睹的暴力行为之间建立了心理距离,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掌控感。 实验中参与的大学生们观看了三部包括屠宰牲畜、手术等,现实生活中恐怖事件的纪录片。有90%的学生在视频结束前就把它关掉了。然而,这些学生认为,他们仍然愿意花钱去看恐怖电影,因为纪录片是真实的他们接受不了,但电影是虚假的所以没事。

这也证明了电影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安全的适应空间。通过在安全环境中感受的惊吓体验,观看电影角色在危险临近前做出的不恰当行为,例如不要分头行动、不要独自去深山老林等情节并得到启示,从而将这些经验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第三、兴奋转移理论

最早解释人们对恐怖电影享受的心理学理论之一,来源于多尔夫·齐尔曼的兴奋转移理论。该理论认为,恐怖画面使观众得到更高水平的生理唤醒,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肾上腺素激增等。

而当身体的恐惧反应消失后,就会体验到强烈的解脱感,仿佛自己是那幸存下来的主角一样。研究发现,当人们“毫发无损”地看完恐怖片后,就会产生死里逃生的真实成就体验,让大脑充满良性化学物质,使人们拥有更高的自我掌控感和信心,从而达到提升自身在下一次危机到来时的生还几率。

做名“惊悚陶醉者”居然有益身心健康?

冷静心态、缓解压力:

一项研究表明,平日喜爱观看恐怖片的人在遭遇困境时产生的心理压力普遍较轻,而那些喜欢末日恐怖类型的人更是会在平时就做好万全的准备,以便不时之需。电影中的场景有助于让人们在面临真实危机时,可以产生一种“我知道该怎么办”的信念,减轻内心中的压力,快速的从震惊、慌张、焦虑中缓过神来,冷静的采取下一步行动。

帮助建立社交渠道:

就如同和朋友一起看球赛一样,相约去看恐怖片也是和亲朋好友建立联结的好方式。恐怖情景会激发催产素的释放。这种激素可以促进群体成员之间的亲密感和亲和力。我们跟随着紧张情节、刺激画面、角色们一起出生入死的决心,一场电影下来早已大汗淋漓,此时身边的人也就成为了一起劫后余生,患难与共的“战友”了。

参考文献:

【1】Clasen M. Monsters Evolve: A Biocultural Approach to Horror Storie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12;16(2):222-229. doi:10.1037/a0027918

【2】Clasen M, Kjeldgaard-Christiansen J, Johnson JA. Horror, personality, and threat simulation: A survey on the psychology of scary media. Evol Behav Sci. 2020;14(3):213-230. doi:10.1037/ebs0000152

【3】Haidt, J., McCauley, C., & Rozin, P. (199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nsitivity to disgust: A scale sampling seven domains of disgust elicitor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6(5), 701–713.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4)90212-7

【4】Martin GN. (Why) Do You Like Scary Movie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to Horror Films. Front Psychol. 2019;10. doi:10.3389/fpsyg.2019.02298

【5】Scrivner C, Johnson JA, Kjeldgaard-Christiansen J, Clasen M. Pandemic practice: Horror fans and morbidly curious individuals are more psychologically resilien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Pers Individ Dif. 2021;168:110397. doi:10.1016/j.paid.2020.110397

来源: 苏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