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鲍里索夫向俄总统普京汇报了一系列航天计划及进展。其中,他透露了俄在轨空间资产情况、空间站和大型星座建设计划、探月等深空探测规划等,广受外界关注。可以认为,在经历过低谷期后,俄罗斯正在努力全方位推进航天发展,重塑航天强国地位。

今年4月12日是俄罗斯航天日,俄总统普京批准建造本国独立自主的空间站,并批准设立加加林勋章。6月8日,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宣布,计划于2023~2024年为俄罗斯空间站首次选拔航天员,俄现役航天员也将参加该空间站的飞行任务。按照目前的计划,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延长运行至2028年的同时,俄罗斯将自2024年起全面启动本国空间站建设工作,预计2030年初步建成,2032年全面建成。

与此同时,俄罗斯计划在今年8月发射月球25号着陆器,尝试软着陆月球南极。这是时隔46年后俄罗斯航天器重返月球。而俄罗斯的新一代导航卫星格洛纳斯-K2的首星也将在8月发射。

月球25号在东方航天发射场开展测试

在推进载人航天、月球探索和导航卫星系统能力全面提升的同时,俄罗斯还计划大幅扩张空间资产的规模。6月30日,鲍里索夫向普京报告称,俄罗斯在轨有效运行的卫星共有225颗,并计划加强低轨星座的建设力度,正在论证发展200公里高度的超低轨高分遥感星座。

早在今年初,鲍里索夫就曾表示,到2030年,俄罗斯会将在轨运行卫星从“目前的约200颗”增加到至少1000颗。也是在今年俄罗斯航天日,在批准本国空间站建设计划的同时,普京同时批准了逐步开展卫星大规模生产的计划。

今年2月9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曾宣布,自2018年10月以来,俄罗斯航天史上首次完成了连续100次运载火箭无事故发射,显示俄航天发展颓势有望扭转。

在很多人眼中,俄罗斯航天的近况似乎不再显得光彩夺目:自2018年起,俄航天发射次数已连续5年退居世界第三位;俄在轨卫星数量落后于美国、中国和英国,在2022年底仅有美国的3.8%。

此外,俄航天的长期规划任务也未能全部如期完成。比如,2021年9月29日,普京曾批评俄航天未能达到既定目标,2020年的83个航天项目中有30个未能完成。之后,俄航天2022~2024年的每年预算一度被削减16%,用于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预算甚至曾被削减为0。按照欧洲咨询公司统计,2022年俄罗斯航天支出只有美国的5.5%。

在这种背景下,今年普京对俄罗斯独立建造空间站、大规模星座建设等计划给予初步认可,体现了重振俄罗斯载人航天事业、提升俄在外空综合实力的意图。

尤其是在载人航天领域,未来独立自主的俄罗斯空间站一旦建成,将有助于俄航天相关团队摆脱长期以来依赖美国项目的局面,获取更多科研成果。而在此前,由于在国际空间站项目上与美方形成了深度技术“捆绑”,俄航天难以舍弃实质性共同利益,即使在美俄官方层面激烈冲突、美航天企业逐渐抢占国际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俄航天也不得不与美方保持合作。

至于大规模低轨星座等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有望显著提振俄罗斯的航天发射和卫星制造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诸多航天规划预计开支巨大,在当前俄经济形势下,俄国内对此非议不小,于是俄罗斯在载人航天、低轨星座建设等方面正在努力争取与非洲国家合作。比如,俄罗斯已邀请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全面参与俄空间站的建设运营,除航天员培训外,还希望非洲国家参与空间站舱段制造。此前,俄罗斯还宣布,准备为非洲航天局成员国建设航天发射场,帮助其开发一系列运载火箭,并拟于7月27~28日在圣彼得堡举行的俄罗斯-非洲论坛上与多个非洲国家签署外空合作协议。

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自俄乌冲突激化以来,在遭受美西方国家全面制裁后,俄罗斯航天逐步放弃了对美西方的依赖与幻想,尝试走一条以独立发展为主、联合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为辅的航天发展新路径。

其中,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等深空探测项目仍是俄罗斯宣示其航天强国地位的标志性“抓手”。至于升级格洛纳斯导航卫星系统以及在近地空间进行大规模星座建设,则是俄罗斯希望通过完善空间基础设施,扩大俄空间资产规模,使航天综合实力继续与俄罗斯重视的“大国地位”相匹配。

当然,前路漫漫,隐患和风险不容忽视,能否将这些颇具雄心的航天计划最终完全变为工程现实,并开启航天事业发展新时代,将是未来俄罗斯航天界面临的最大考验。(作者:李洪波 把关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

来源: 中国航天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