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鸨羽,集于苞栩”是《诗经》中描述大鸨成群振翅的独特景象。大鸨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确定其为世界易危物种,大鸨也被称为“鸟中大熊猫”。

集群活动的大鸨食物来源主要是植物嫩叶、嫩芽、嫩草、种子以及昆虫、蚱蜢、蛙等。它们一般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和半荒地区,也会出现于河流、湖泊沿岸和临近的干湿草地。

大鸨嘴短头长,铅灰色的嘴巴顶端为黑色,其虹膜为褐色,身型庞大,长有斑纹状羽毛,大又圆的翅膀有大块白斑,灰褐色的腿和足跟鹤相似但更壮,便于支撑硕大的身体并可助跑用。

(陈晓东供图)

与我们常见的“轻盈”的鸟类不同,大鸨更像浅棕色的“鸵鸟”。大鸨是世界上最大的飞行鸟类之一,雄鸟体长可达1米,体重10公斤,雌鸟比雄鸟相对要小得多,平均体重3.5公斤,因此大鸨还是世界上雄鸟和雌鸟体重相差最大的鸟类。由于体重大,起飞很费劲,所以大鸨对接近的威胁特别敏感,如果人出现在500米距离范围内,大鸨就会提高警惕,靠近到200米距离内就会惊飞。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原面积广阔,草质优良,湿地湖泊众多,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大鸨繁殖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被命名为“中国大鸨之乡”,能为大鸨提供觅食、栖息、繁殖的良好环境。每年大鸨来到图牧吉越冬,几乎是白雪覆盖的草原上唯一可以见到的生灵,给漫长的冬季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长垣黄河滩区也是大鸨的重要聚集地,全国范围内约有1600只大鸨,而长垣黄河滩区曾监测到450只大鸨,占到了全国数量的四分之一,悠闲的大鸨常常成群活动在农田里,时而飞起,时而聚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林草植被面积逐渐恢复,野生动物的安全栖居之所也越来越多,有些地区麦田里也出现了大鸨的身影。其实不仅仅是大鸨的数量在增加,其它野生动物数量近年来也明显增多。野生动物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保障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相信通过扩大野生动物保护区、繁育放归壮大种群、提高民众保护意识等多种措施,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一定会稳步恢复。

审核专家:陈晓东 中国科普作家演讲团团员

中国科协科普部

新华网

联合出品

来源: 科普中国-绿色双碳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