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健康瑰宝:说说芍药科植物的内外兼修

姜联合

花中魁王当属牡丹芍药,每年5、6月份,是牡丹芍药的赏花期,花色繁多,花形雍容艳丽,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开富贵”,“国色天香”、“吉祥似锦”,说的就是花王牡丹和芍药了。

牡丹、芍药同属于芍药科芍药属植物,说起芍药科,当追溯到 1935 年,那一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根据原产于欧洲巴尔干半岛培奥尼亚地方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建立了芍药属,近一个世纪来关于芍药属的分类等级和系统位置一直是植物分类学领域中争论的热点,科学家通过对芍药属广泛的研究,至19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芍药科。

芍药科常见的植物包括牡丹和芍药两类,常见的有:孔雀舞、红药、紫斑牡丹、菏泽牡丹、岛锦、蓝田玉牡丹、银屏牡丹、凤丹、紫牡丹、火炼金丹;草芍药、川赤芍、美丽芍药、多花芍药、新疆芍药、块根芍药、拟草芍药、白花芍药、球花芍药、黑牡丹芍药等。

近年来,科学家通过品种选育,牡丹芍药花形花色分异,形成白、粉、红、紫、黄、绿、蓝、黑、复色、杂色多种外观,外型艳丽,花香浓郁,赏花期,蜜蜂萦绕、观者流连。其外形如此、内核也不可小觑,其代谢产物在提高中药药效、抗衰抗氧化、治病养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富含高ª-亚麻酸的牡丹籽油更是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绿色健康养生的油脂。

芍药科植物富含单萜苷类、酚类、鞣质和一些甾醇、黄酮、酸、酯、烷、挥发油、氨基酸,蛋白质等类化合物,其活性成分芍药苷、苯甲酸芍药苷、羟基芍药苷等单萜苷类化合物和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原苷、牡丹酚新苷等牡丹酚类化合物及鞣质类化合物,正是这些物质使芍药科植物成为药用瑰宝。

牡丹为小灌木,根皮常称为丹皮,通常用作通经药和强健剂;芍药为多年生草本,与牡丹比,其叶边缘有骨质小齿,根皮称白芍,有镇痛和解热的功效。《伤寒论》方中用芍药者就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如桂枝汤、葛根汤、四逆散、当归四逆汤、芍药甘草汤等,这是传统牡丹芍药的药用作用。

近年来,科学家对牡丹芍药的各部分都作了研究,种子、地上根茎、花瓣、花粉、花蕾、果荚等,他们发现,由油用牡丹生产的牡丹籽油,作为不饱和脂肪酸的ª-亚麻酸,其含量高达70%以上,对DPPH自由基具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在降血糖和降血脂中起着作用;科学家还发现,牡丹籽油对阳光中310~370m波长紫外光线具有较强的吸光作用,有较强的抗紫外辐射损伤能力和较好的防晒功效,在护肤品的研发中也发挥着作用。在对牡丹芍药地上部分药用价值研究中发现,牡丹芍药的地上茎叶部分作为鸡饲料添加物,可以提高鸡蛋中的ª-亚麻酸,降低鸡蛋的胆固醇;同时也发现,他们的副产物还可以起替代抗生素的作用。牡丹花粉花蕾中甾醇含量高,对前列腺还有着很好的防护作用。由牡丹花瓣研发的抗衰化妆品更为女性带来抗衰福音。

大自然赋予人类宝贵的资源,芍药科植物,绿色健康瑰宝,内外兼修,造福人类,是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融合。自然馈赠,瑰宝合一,近年来,分子育种技术为芍药科植物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自然馈赠,瑰宝合一》(姜联合 画)

来源于“自然生态科普文化公众号”

来源: 姜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