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架俄军卡-52武装直升机借助“维捷布斯克”机载电子战系统,躲过了18枚便式防空导弹的攻击,安全返回基地,创下了新纪录。这也使得电子战系统再次成为热点,尤其是家族里集成度最高、指标要求最苛刻的机载电子战系统。

机载电子战系统主要包括告警设备和干扰设备,在作战中起到及时发现威胁并发布告警、精确识别、采取对抗措施等作用。

目前,告警设备依据工作波段不同,主要分为红外、紫外、雷达、激光等类型。

干扰设备则包括诱饵弹/箔条投放器、雷达干扰机和红外干扰机等。另外,随着红外制导技术的发展,红外诱饵弹和红外干扰机的干扰效果逐渐减弱,由此催生了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后者利用定向发射光源,将红外辐射能量集中在狭窄光束中,照射来袭导弹的导引头,理论上能够远距离有效对抗所有类型的红外制导导弹。

直升机担负着对地打击、空中支援、物资运输和救护等任务,是立体战场上不可替代的核心装备。但直升机飞行高度低、结构复杂、防护较弱,而且声音和红外特征较强,极易受到敌方伏击。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威胁环境,直升机不仅需要采取提升机动性、隐身性等被动防护措施,更有必要加装电子战系统。

20世纪60年代,国外开始为直升机配备电子战系统。进入90年代,机载电子战系统逐渐流行小规模系统集成和相近功能模块一体化设计。比如,AN/ALQ-213(V)综合自卫系统广泛配备美军直升机、战斗机和运输机,集成了激光告警设备、导弹告警设备、雷达告警接收机、火力指示装置、箔条/诱饵弹投放器、拖曳式诱饵、雷达干扰机和定向红外对抗系统,工作频谱覆盖微波、毫米波、红外及激光,成为优秀的“全能军机保镖”。

而这次帮助卡-52武装直升机脱离险境的则是“维捷布斯克”电子战系统,其组件可按需求选装在直升机和苏-25攻击机等型号的不同部位,理论上能够保护军机免受红外和雷达制导导弹攻击,还能监视追踪上百公里外的潜在空中威胁。具体来说,这款电子战系统主要包括L370-1控制单元、L150“粉彩”数字化雷达告警接收器、L370-2紫外告警传感器、L140“响应”激光告警传感器、L370-5 定向红外干扰机、UV-26干扰弹发射器等。其中,L370-5定向红外干扰机是对抗便携式防空导弹的主力,外观类似光电观瞄转塔,作用范围覆盖水平360度、垂直90度,对导弹干扰距离约为500~5000米。

现代机载电子战系统具备怎样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呢?

首先,我们从“维特布斯克”可以看到其第一个特征:由于设备小型化、集成化性能提升,根据载机情况,模块化选装配置成为主流。比如,俄空天军的卡-52陆基型在尾部安装了雷达告警接收器,在机鼻和尾部安装了激光告警传感器和紫外告警传感器,红外干扰机配备在主起落架内侧机腹,短翼翼尖有干扰弹发射器。而俄海军的卡-52K舰载型需要节约部署空间,因此在短翼翼尖集成了紫外告警传感器和干扰弹发射器,在主起落架内侧机腹安装了定向红外干扰机,堪称配置方案灵活调整的例证。

其次,随着战场威胁不断升级,传统机载电子战系统依靠干扰“软杀伤,已不能完全满足需求。综合各方研发动向,我们可以认为,未来机载电子战系统将逐步具备“硬摧毁”能力。

例如,激光武器有望“模糊”机载防护设备“软硬杀伤”的界限。美国空军正在加紧研发紧凑型中等功率激光武器系统,并集成到机载吊舱内,宣传用途是破坏来袭导弹的传感器。事实上,随着功率和能源供给水平提升,机载激光发射器有望直接摧毁导弹操纵舵、控制系统。

2018年初,美军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试射高能激光武器,成功打击了1400米外的地面目标。该系统的尺寸相当于副油箱,前端装有球状激光发射器,挂在武装直升机短翼下,具备拦截来袭导弹、致盲地面人员、引爆简易爆炸装置、瘫痪无人机等潜在功能。

再次,随着电子技术进步,未来机载电子战系统侦测接收多频谱信号更灵敏,干扰手段更多样,激光发射器功率调控也会更加灵活便捷。那么根据作战需求,激光发射功率可以及时切换到导弹来袭报警、指示标记、引导攻击、中低功率“软杀伤”来袭弹药、中高功率“硬摧毁”目标等不同的挡位,取代现役系统中很多复杂设备。

最后,这种多功能优势又会促使机载电子战系统的集成水平再获提升,从而减轻军机载荷负担和电磁整合压力,便于军队使用、维护和升级。

如果我们放眼更广阔的装备领域,就会发现:舰载、车载和基地固定式电子战系统的体积、重量限制更小,能源供应和防护水平更高,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机载电子战系统相关技术进步,发挥更大的电磁战综合威力。(作者:兰顺正 把关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

来源: 中国航天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