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航天新闻不少,“月船3号”将于今年7月挑战着陆月球,新型火箭发动机成功试车,未来火箭发展规划公布,载人航天测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那么,印度正在重点推进哪些航天项目?面对本土产业基础薄弱的现状,印度政府追求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雄心又能否变成现实?

关注“明星”执着推进

印度航天事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受限于资金和工业基础条件,印度政府采取了“先卫星,后火箭”的发展路径,1975年由苏联火箭发射印度首颗人造卫星,1980年在本土用独立制造的火箭成功发射卫星。

进入新世纪后,在满足航天应用需要的基础上,印度开始全力推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明星”航天项目。2007年,印度启动载人航天计划。2008年,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成为第五个探月国家。2013年,印度发射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成为第四个火星探索者。

经历过2019年“月船2号”任务的挫折后,今年下半年又到了印度航天项目加速推进和预期成果集中兑现的重要节点,其中不乏“明星”项目。

首先,计划于2021年发射的印度“月船3号”探月任务经过多次推迟,有望在今年7月中旬择机发射。一旦成功,印度将成为第四个实现航天器在月面软着陆的国家。

其次,印度近期完成了载人火箭大型固体助推器HS200的全时静态点火测试,向着实现载人航天梦更进一步。据印度空间、科学和技术国务部长吉滕德拉·辛格表示,印度自主研发的加甘扬1号载人飞船将于2023年底或2024年初执行无人发射任务。不过,近期有消息称,飞船首飞不排除推迟到2025年的可能性。

印度加紧推进火箭发动机测试

印度载人航天计划自2007年出台以来,进展一度“不温不火”,直到2018年立项加甘扬载人飞船型号任务之后,计划进度才明显提速。即将到来的2024年是印度大选年,外界分析,印度政府有意借助载人航天计划的阶段性成功博取更多选民支持。

最后,印度还在加紧研制可重复使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作为先行项目,印度空间组织正在研发用于可回收复用火箭的100吨级液氧甲烷发动机,并改装了现役火箭,进行轨道再入试验。

事实上,2023年也是印度国家航天政策转型之年。4月,印度空间组织发布了《印度空间政策2023》,其核心主旨就是通过明确公私关系、出台利好政策和加强制度保障,大力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说,相关转型能否完成,比具体的航天“明星”项目能否成功更加值得关注。

基础尚可 仍存挑战

当前,印度政府“双管齐下”:一方面整合国家力量,加速推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明星级、世界级”航天项目;另一方面,打出“组合拳”,通过发布政策性、战略性规划,争取促进商业航天发展。

归根结底,印度希望对内促进科技发展,打造高精尖产业,对外抢占航天市场,获取超额回报,最终建成航天强国,彰显印度“大国身份”。那么印度政府追求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能否实现呢?

可以说,印度航天拥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与优势。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后,印度火箭和卫星技术日趋成熟,为开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项目和竞争全球航天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

以载人航天为例,印度现役运载火箭具备低地球轨道10吨级运载能力,完全有能力发射8吨级加甘扬载人飞船。

印度展示加甘扬载人飞船返回舱

此外,当前印度航天事业发展具备极佳的外部环境。

冷战期间,美国担忧核扩散,曾通过“长臂管辖”、出口管制等手段强力制约印度航天科技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有意进行技术转让,帮助印度开展低温火箭发动机研发工作,美国便以违反《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为由加以阻挠。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变化,美印逐步走近,美国开始支持印度航天发展。

今年初,美印宣布拓展民用航天合作,包括由美国宇航局帮印度培养航天员、未来在美国商业月球登陆器上搭载印度载荷、合作研制卫星等。

除加强与美国航天合作外,印度与俄罗斯长期保持着紧密的航天合作,而且在俄罗斯遭到西方制裁的背景下更加深化牢固。这样看来,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印度航天反而成为最大赢家之一。

尽管如此,印度航天仍有不少弱项和不足,前途尚未可知。比如,印度运载火箭无论是运载能力还是发射频次均与其他主要航天大国存在较大差距,直接限制了探测器和飞船发射任务。

再比如,印度航天预算相对有限。根据第三方统计,2022年美国政府航天支出近620亿美元,印度只有不到20亿美元,而航天事业发展离不开持续投入和高效利用资金。

总之,尽管印度航天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和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但未来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跨越式发展”,不宜盲目乐观。

展望未来 雄心不减

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从某种角度看来,印度大力发展航天事业,既有发展高科技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现实考量,又有通过建设航天强国彰显“大国身份”的政治需要。

进入2023年下半年,印度探月计划、载人航天等关键航天项目进入加速推进和预期收获成果的阶段,以《印度空间政策2023》为代表的纲领性政策文件更昭示着:印度航天发展的关键节点已经到来。

长期以来,1969年成立的印度空间组织集研发、制造和政策制定于一身。今后,印度空间组织将作为国家航天机构,专注于新技术和新任务研发,其制造和运营职能则移交成立于2019年的印度新航天有限公司,后者负责“将公共支出创建的空间技术和平台商业化,以及从公共或私营部门采购或生产航天系统”。

2020年成立的印度国家太空促进与授权中心作为公共部门与商业航天企业之间的桥梁,负责审批私营企业的商业航天活动,同时代表私营部门向国际电信联盟申请轨道与频谱资源,并确保其履行印度在外空领域的国际条约义务。

此外,这项空间政策首度表明了印度政府在外空资源开采与利用方面的立场:“(印度政府)将鼓励非政府实体参与小行星资源或太空资源的商业利用。”这与美国商业太空发射竞争力法案、卢森堡太空资源开采法案的立场类似,印度也成为继日本之后亚洲第二个明确鼓励商业航天参与太空资源开采的国家。

不难看出,印度新的空间政策大力鼓励私营企业参与航天活动,实质上是希望“借力”更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市场机制,早日建成航天强国。

未来,印度将在加速推进国家重大航天项目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商业航天竞争,希望通过开放市场、吸引外国投资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本国航天产业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出于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考量,印度有意加强天基军事情报侦察、通信与指挥能力,甚至加速发展以反卫星武器为代表的空间武器,从而提高自身在太空领域的军事实力,一定程度上加速外空军事化步伐。不过,在这方面仍存在变数,预计印度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外空国际规则谈判方面的政治博弈,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作者:高思成 把关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 江帆)

来源: 中国航天报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