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提出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内容。在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如何开展好跨学科实践活动,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是实现跨学科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整合提升的优质途径。本期专题提出了社会性科学议题跨学科实践活动的现状、困难与前景,以及活动规划的原则与策略,并用两个实际案例进行说明。

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的原则与策略

文:张涛/山东省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是指与科技相关的社会问题。社会性科学议题复杂、开放且充满争议,具有社会性、科学性、开放性与伦理性的特征[1]。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学生辨析议题、作出决策难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多个活动逐步完成。如果活动规划不够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会给学生造成学习障碍,影响议题学习目标的达成。

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的原则

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包括活动设置和活动顺序安排,即根据议题包含的内容划分活动,再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排序,形成活动序列。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需按照以下原则。

目标要具有针对性

社会性科学议题中每一个活动都要紧紧围绕整个议题的学习目标设置,紧扣议题的争议点,使之有助于总的驱动性问题的解决。例如某古建筑保护议题的争议点在于“古建筑保护是服从于经济发展还是文化传承”,而“制作古建筑模型”活动与保护该古建筑的争议并无直接关系,不应作为该议题的一个活动;再如“你会选择佩戴眼镜还是通过激光手术矫正视力”议题的争议点在于“两种视力矫正方式的利与弊”,而“隐形与框架眼镜的选择”讨论的是两种眼镜类型,属于可更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也不应作为该议题的活动。

内容要具有全面性

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所承载的内容,要覆盖议题涉及的所有方面、所有因素。只有对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避免因考虑片面而作出失之偏颇的决策。例如“家庭购车选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议题,已设置的活动有“比较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工作原理”“比较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成本”“了解国家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政策”“比较燃油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性”,以上主题分别对应于科学、经济、政治和环保,除此之外,还有必要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设置一个活动,因为安全性也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媒体经常会有关于汽车质量事故的报道,因此要作出全面的考虑和理性的选择,安全性也需包含在研究范围当中。

图1 “荣成滨海广场景观树有没有必要选用南方树种”议题星形图

结构要具有逻辑性

要在弄清各活动之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先易后难、以旧引新、层层深入地安排活动的顺序,使活动之间环环相扣,形成合理递进。如威海南海新区实验中学开发的“小观蛤减少是否与南海开发有关”议题中设置了如下活动:①小观蛤明显减少了吗?②影响蛤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小观蛤适宜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③浮游生物对小观蛤的数量是否有影响?④南海开发中影响小观蛤生活的做法有哪些?⑤滩涂和盐碱地过度填埋会对小观蛤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⑥南海拦潮大坝和卓达新港的建设对下游海水有怎样的影响?⑦南海的滩涂和盐碱地应当如何利用?⑧南海拦潮大坝和卓达新港的建设中该如何保护小观蛤?⑨蛤的数量减少是不是南海新区独有的现象?⑩如何实现海洋开发利用与生物物种保护的双赢?在此活动设计中,活动①是提出问题,活动②是明晰科学原理,活动③④是作出假设,活动⑤⑥是对假设的验证,活动⑦⑧是对社会性问题的讨论,活动⑨是对更大地域范围的研究,活动⑩是制订问题解决方案。整个活动按照先探究科学问题,再讨论社会性议题,后寻找双赢出路的逻辑展开。其中,探究科学问题部分又按照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最终,整个议题形成了一个不断递进、层次分明的活动结构。

难度要适合学生认知水平

要认真分析学情,基于学生现有水平设置活动,使活动的难度适当,能够落在最近发展区。挑战性过低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帮助不大,挑战性过高学生又难以完成,都不适合作为活动。例如“转基因大豆大量引入国内的利与弊”议题有关科学的一些内容就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虽然可以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但对于更深层次的转基因大豆是否会成为新的过敏源、是否会造成环境中的“基因污染”等问题,还难以辨析清楚,因此如果让初中生研究该议题,只能基于转基因技术的原理进行讨论。

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的策略

根据上述活动规划要求,社会性科学议题规划可采取以下3个策略,其呈现顺序也是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的步骤。

以星形图为工具梳理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的内容

社会性科学议题讨论解决的是对于有关内容的分歧,因此活动内容是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核,也是划分活动的依据。按照“内容要具有全面性”的原则,要在社会性科学议题学习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作出合理的决策,需要对议题涉及的内容进行全面研究,因此规划议题时首先要捋清议题包含哪些内容,然后才能根据内容的不同对活动进行划分。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活动内容可通过星形图进行梳理。星形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可用于系统梳理社会性科学议题涉及的内容。在星形图中,每个角代表内容的一个方面,可分为科学、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例如荣成市府新小学“荣成滨海广场景观树有没有必要选用南方树种”议题,包含的内容包括科学、经济、政策、环境和伦理5个方面,每一方面又有具体的内容,可用如图1所示的星形图梳理清楚[2]。由于不同议题涉及的领域不同,星形图角的数量也不固定。

依据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框架安排活动顺序

在用星形图梳理出议题包含的内容后,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排序。社会性科学议题各方面内容有一定的研究顺序,由此形成了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框架。在规划一个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时,可以按照这个活动框架安排活动的先后顺序。

在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内容中,首先需要研究的是科学原理。因为社会性科学议题本质上是选择“如何做”,而要决定“如何做”,先得知道“是什么”。科学问题都属于“是什么”的问题,因为科学是用以认识世界的。“是什么”的问题不需要争议,只有“知道”或“不知道”两种可能,而只有在“知道”的前提下,后续的争议才有依据。因此,弄清科学原理是社会性科学议题研究的基础,应作为先行研究的内容。

有关伦理的活动一般排在科学主题之后。伦理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理。对于同一个社会性科学议题,不同的人群由于所处位置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依据的准则和道理也会不同。伦理上的差异会形成对社会性科学议题不同的选择,即使是领域专家,也常常会产生矛盾[3],这也是两难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深入探讨争议之前,了解不同人群的选择及理由,更大限度地知道争议可能出现在哪些方面,可以对议题有更加全面的考虑,避免挂一漏万,片面地得出结论。

有了前面科学与伦理学习研究的基础,学生就可以进入直面社会性争议的阶段了。因此,社会性科学议题的活动框架为“弄清科学原理—了解不同人群的立场—探讨争议”。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规划时,可以先按照这个活动框架确定科学、伦理和社会方面的研究顺序,再分别安排这3个方面的具体活动,从而形成完整的活动序列。

通过细化社会性方面的内容设置矛盾冲突

帮助学生学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作出决策是社会性科学议题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需要以学生获得充分锻炼机会为条件达成。因此,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设置时需要考虑如何制造矛盾冲突,让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反复权衡利弊。

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矛盾冲突集中在社会性方面,要设置矛盾冲突,需要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细化。例如,北京师范大学项目组在新冠疫情爆发不久开发的“封闭隔离与群体免疫两种疫情防控方式孰优孰劣”议题,通过对传染病有关知识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传染病防控通常采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大都会更加认同封闭隔离的防控方式,这时提出“在疫苗研制出来并大规模使用之前经济和社会将受到怎样的影响”的问题,学生就会考虑到封闭隔离长期施行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在经济上不堪重负,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就在学生对封闭隔离的方式产生动摇,开始考虑群体免疫时,“从变异和进化的角度分析,疫苗是终结新冠的终极武器吗”的问题将又一次动摇学生的选择,通过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学生会发现由于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疫苗的研发速度可能跟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同时群体免疫产生的屏障也会因病毒的变异而被突破。当学生否定了群体免疫的做法,再次考虑封闭隔离时,再抛出“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对推行封闭隔离会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地区)存在政治制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的国情又会导致人们对封闭隔离措施产生不同的反应,封闭隔离难以适合所有国家……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下,学生会像坐过山车一样在两种选择中起伏摇摆,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对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作出选择的能力也会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

除了上述活动顺序安排外,社会性科学议题一般还要先安排一两个活动用于梳理议题和介绍议题研究方法,最后还要安排一两个活动让学生最终作出选择并提出具体的行动建议,这些内容与前面所述主体部分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完整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活动序列。

参考文献[1] 林静,张乐潼.社会性科学议题的内涵与教育价值[J].中国科技教育,2020(09):8.[2] 王英水,李小燕.学习场域实践建构中激发学习内驱力研究——以“荣成景观树有没有必要选用南方树种”为例[J].教育与装备研究,2022(02):77.[3] Thomm, E., Barzilai, S., & Bromme, R. Why do experts disagree? The role of conflict topics and epistemic perspectives in conflict explanation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17, 52, 15-26.■

来源: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