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全部
视频
图文
图片
挂图
音频
电子书
活动
科普号
普通用户
科普员
科普号
管理员
登录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客服中心
首页
业务中心
资源中心
素材中心
管理中心
国家应急科普库
资源套餐
数据排行
科普中国网
科普中国资源服务首页
>
图文列表
>
图文详情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古代中国人的建筑样式以及发明砖瓦的过程
天津市滨海新区科学技术协会
上传时间:2023-07-03
科普
建筑
收藏
图文简介:
古代中国人的建筑样式以及发明砖瓦的过程
原始人类,包括古代中国人,最初或住在树上,或选择适宜的山洞居住。后来,使用木材和茅草搭建简单住房,就标志人类文明有了重大进步。而砖、瓦等建筑材料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建筑水平的提升和建筑样式的发展。
考古显示,在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国人就已经“筑巢而居”了。当时中国人的“住房”主要有两种样式。
一是半地穴式建筑。
又分方、圆两种形式,地穴也是有深有浅。这种房屋没有墙,地上使用木柱支撑屋顶,木柱上架设横梁和椽子,再铺上茅草,或是用草拌泥涂在屋顶上。
二是木桩式建筑。
又称“干栏”式建筑,就是用木、竹桩构成高出地面的底架,再在底架上用木、竹、茅草等建造出房屋,至今仍有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保留这种房屋的样式。
我们探究古代中国人居住条件演变、建筑样式特色,还应了解中国建筑方面的两个基本常识。
一是古代中国人应是独立发明了砖、瓦等人工建材。
我们知道,人类最早的人工制造建材应是砌墙的土坯,再将土坯与陶器烧造技术结合,就出现了砖和瓦,这个工艺思路全世界人类应该都能想像到。考古显示,中国人将土坯烧制成砖发生在距今大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瓦的出现则远早于砖,最迟在距今大约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瓦。
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
世界上是古巴比伦人首先发明并使用“烧结型建筑砖块”。
考古显示,这是一种距今大约4000年的红砖,以粘土、页岩、煤矸石等原料,经粉碎、粘合、烧制而成,是西方国家用于替代建筑石料的一种尝试。
二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土木结构。
一般认为,西方国家主要建筑材料是石头、中国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这是因东西方在信仰、审美、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同所造成的。西方人认为石头是高贵的、石头建筑可永远流传;
中国人则认为木材在“五行”中代表生机、承载万物
,所以喜欢大量用木材来构建房屋。这也应该是中国出现砖、瓦要晚于西方国家的原因。
中国古代土木结构的建筑特色,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和发展,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
勤劳和智慧的古代中国人还发明了独特的“木作榫卯结构”。
这种榫卯工艺在中国建筑上被广泛应用,也有力推动了土木结构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1、中国“瓦”的出现和发展情况。
上面提到,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瓦。不过,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那时的瓦只用于屋脊,又过了几百年,瓦才覆盖了整个屋顶、甚至覆盖了墙头。
当时的大型瓦,
就是建筑上遮蔽雨水的简单设施
,瓦上还有瓦钉、用来固定瓦的位置。当时的瓦还比较少见,最初只是在宫殿等重要建筑上使用瓦,它们连接覆盖在建筑上,很多还带有纹饰,这样的建筑就显得非常壮观了!战国时期,宫殿所使用的大型瓦已很成熟、纹饰精美,又进一步分出了屋脊的“护脊瓦”、墙头的“护墙瓦”等等。
中国古代最初的瓦,还分为筒瓦、板瓦等样式,这与早期瓦的制作工艺有关,且用途也不同。当时制瓦是采用“泥条盘筑法”,先制作圆筒形状陶坯,然后刨开圆筒、入窑烧造(当时烧造的温度还比较低)。
古代中国人将刨瓦的过程称为“削”,削开就是“瓦解”
。在三分之一处刨开就是“板瓦”,是仰铺在屋顶上的;对半刨开就是“筒瓦”,是铺盖在两行板瓦间的。
汉代制瓦技术已相当精湛,出现了带有圆形“
瓦当
”的筒瓦,制作工序由三道简化成一道,瓦的质量有较大提高,所以才有“
秦砖汉瓦
”的说法。特别是“瓦当”,它是屋檐前筒瓦的瓦头、一般为圆形,重要建筑上的瓦当都有精美纹饰,既有实用功能、也是装饰。唐代屋檐前的板瓦改进为“
滴水瓦
”,它和瓦当组合在一起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雨雪侵蚀屋檐和墙壁。
古代中国人非常注重瓦的装饰功能
,他们还在瓦的表面添加矿石原料上色,再通过高温烧制就形成带釉的瓦,就是中国特色的“
琉璃瓦
”了。中国古代建筑上的琉璃瓦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它材料坚固、色彩鲜艳、釉色光润、富丽堂皇,到宋元时期已成熟,但也只是在皇家宫殿等重要建筑上使用,到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的普及、一些寺观建筑也开始使用了。
2、中国“砖”的出现和发展情况。
上面提到,在25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砖。那时的砖已有方形、曲型、空心等不同类型。不过,早期的砖是很薄的“薄砖”、数量也少,多用于室内铺墁地面,或包镶墙壁四周的下部,
类似于今天的瓷砖、地砖
。其中,用于铺墁地面的砖为素面,而包镶墙壁的砖会有纹饰。当然,
这样贵重的建材只有王公贵族的房屋才能享用
!
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逐步完善,生产的规模、质量、样式、品种都有了显著发展,砖的使用也逐步普及。
秦汉时期已出现砖体厚实、与现代砖类似的“条砖”了
,最早见于秦始皇陵,它质量很好、坚实细致,证明秦代的制砖技术已相当成熟了。但在长江以南地区,用砖的习惯形成要晚一些,大约到了三国的吴国至东晋时期,砖才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
中国古代建筑极少用石头、砖,还因长期应用“
夯土
”打造基础、“
土坯
”为墙。夯土法产生于新时期时期,此外,最迟在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一种特殊建材“三合土”,是将石灰、碎砖、细砂按一定比例混合,再掺如糯米、动物血、桐油、植物汁液、白矾等加固剂。三合土经分层夯实更具强度、耐水性,多用于建筑基础、路面垫层、修建城墙等!
土坯可视为是“未经过烧制的砖”
。商周时期就已用土坯砌墙了。夯土地基、土坯砖墙的承重性和防潮性比烧造砖自然差一些,不过,
由于中国古代的建筑普遍低矮、以木质柱梁承重即可
,不需要考虑墙头的承重问题,因此直到明代之前,土坯砖、烧造砖一直是长期共存的,一般只在墙体下部使用烧造砖,目的是防潮、隔碱。
3、古代中国人发明了世界领先的“木作榫卯结构”。
中国的榫卯结构悠久历史,
在距今大约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遗址,就有干栏式建筑、榫卯接合的遗迹了!
榫卯结构是两个构件(多为木质材料)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为榫头、凹进为卯或榫槽,无需使用钉子就可以牢固连接物件。榫卯结构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器械的主要连接方式,自其诞生后,上至巍峨宫殿、下至草房瓦舍,大到舟船车辆、小到桌椅板凳,都离不开它的应用。不过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在建筑上与榫卯结构交相辉映的,
还有
中国独有的“斗拱结构”。
斗拱结构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它是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木制结构单元
,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为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为斗。其作用,一是通过力的传递来增加载荷;二是使建筑物出檐深远、更加壮观;三是装饰和区分建筑等级;四是与榫卯结构共同提升抗震效果。
榫卯结构
与斗拱结构共同使用
,推动、形成了中国古代土木结构建筑的特色,在世界上可谓独树一帜
。这种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的木构架建筑,每个构件虽然单薄,但整体上却能承受巨大压力。更是在这种富有弹性的木框架之下,建筑屋顶、墙壁使用材料和具体做法就有很了较大灵活性,可应用砖瓦、土坯,也就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特色砖、瓦的不断发展。
最后说说,
中国建筑技术、建筑艺术的集大成展现者,即宋代李诫奉敕命编修的《营造法式》一书。
它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标志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营造法式》编写本意是对皇家、官家作为建筑工程“甲方”发布的工作任务,作出严格的工料限定、以杜绝腐败,相当于当时的建筑法规典籍。
我们知道,由于中国古代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建筑实物很难保存。《营造法式》恰好是详尽揭示了北宋时期的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各种木构建筑,它们在建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所采用的材料等情况,从而让我们现代人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建筑风格等有了更多的了解。
让我们对古代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感到由衷地自豪!
来源: 苗青滨海新区财经
科普中国系列品牌网站
新华网科普中国频道
人民网科普中国频道
学习强国科普中国频道
科普中国要闻解读
科普中国直播系列
入驻科普号
心理服务科普基地建设
把科学带回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蝌蚪五线谱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
中国宇航学会
蒲公英医学情报总局
消防先生
老爸评测
阮光锋营养师
植物人史军
中国兵工学会
饮食参考
混知
合作机构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
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
中国数字科技馆
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
中国气象频道
深圳科博会
中国联通沃家电视
中国家电网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基因农业网
CNTV-未来电视
CIBN
更多
联系我们
电话/TEL
400679096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招贤纳士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423号 京ICP备16016202号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