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你会想到哪一种家中常见并令人讨厌的昆虫?蟑螂,蚊子,还是经常上热搜的隐翅虫?都不是,今天带大家认识一种会让人苦不堪言的昆虫——肿腿蜂。

像小蚂蚁一样大的肿腿蜂(来源:作者拍摄)

作者的一个朋友在家里供暖后,发现了一种不起眼的红色小虫,期初以为是小蚂蚁,撒了些蚂蚁药也没管用,一周后他的身上便出现了一片一片的红肿,之后与他同住的人也有了同样的症状。然后他才开始注意起了这罪魁祸首的肿腿蜂。

我朋友被肿腿蜂蛰了(来源:作者拍摄)

无独有偶,微博上也有很多网友在声讨肿腿蜂,被它蛰了之后苦不堪言。

被肿腿蜂折磨的人(截图自新浪微博)

肿腿蜂长什么样?

肿腿蜂属膜翅目、肿腿蜂科,虫体微小,雌蜂体长为3-4毫米 ,雄蜂为2-3毫米,前足腿节膨大呈纺锤形为典型特征,故称为“肿腿”,雌虫一般没有翅膀,而雄虫则以有翅型为主,一年可以繁殖多代,它们以寄生昆虫为生,通过取食寄主体液补充营养,为产卵做准备。它们的腹部末端也有毒刺,研究发现过敏原3(SgA3)为该虫的主要毒液组分之一,且雌成虫中在毒液器官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成虫中的表达量。

在美国和加拿大发现的体长约2-3毫米的肿腿蜂(来源:文献1)

利用肿腿蜂来生物防治

肿腿蜂最初走进人们的视野源于它们可用来防治天牛等害虫。天牛的幼虫会在树干内汲取树木的营养,把树干蛀空,传统的防治技术主要采取在成虫期的树冠喷药、在树干打孔注射内吸性化学药物,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防控效果,但是成本高、污染大,而且一些天牛幼虫生活隐蔽,使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很难把握恰当的时机。

雌性肿腿蜂与松树甲虫的幼虫(黑线为5 毫米,来源:文献2)

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的生物防治效果更好,不仅能够自主搜索和消灭害虫,控制害虫种群数量,而且减少环境污染,维持生态平衡。目前肿腿蜂是天牛生物防治所用主要天敌之一。

肿腿蜂爬行迅速,寻找寄主及钻蛀能力都很强,当肿腿蜂发现天牛幼虫时,会将毒液注射到天牛幼虫的体内,雌蜂利用发达的上颚从封闭的天牛虫孔或直接咬住天牛幼虫,钻入幼虫产卵,一般一个幼虫会钻入一个蜂,肿腿蜂会吸收天牛幼虫的体液,最作为补充营养终杀死天牛。西南林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示,释放白蜡吉丁肿腿蜂60天后,试验组平均虫口减退率为78.94%。

家里面的肿腿蜂是哪来的?

有的网友看到了“生物防治”就联想到,这会不会是外来物种入侵,为了消灭天牛等害虫,而从国外引进的肿腿蜂?

许多网友认为肿腿蜂是外来物种(来源:截图自新浪微博)

其实不然,早在1973年和1975年先后在我国广东省和山东省发现过肿腿蜂,随后在河北省、安徽省等地也查明分布,在1977年原河北林业专科学校首次在室内对肿腿蜂繁殖成功,1983年经萧刚柔教授和吴坚鉴定并定名为管氏肿腿蜂,直到2008年订正为哈氏肿腿蜂(Sclerodeimus haimandi)。

在2016年郑州市就在东城区投放了100万只肿腿蜂 “围剿”天牛,并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生活中的肿腿蜂很有可能是人工放养用于除害虫的肿腿蜂不小心“迷路”来到你家的,这种情况下一般只会出现一两只,把他们捏死或赶走就可以了。一旦在家中发现多只肿腿蜂,那你可要警惕了,很可能是家中的家具被大量虫驻(如白蚁)了或是购买的中草药生虫子了,这些虫子吸引了肿腿蜂来美餐一顿,使得肿腿蜂大量繁殖。

被肿腿蜂蛰后的红肿(来源:文献3)

一旦被肿腿蜂蛰了怎么办?被肿腿蜂蛰了之后,有的人皮肤上会起一个像蚊子叮的包,而敏感体质的人身上则会红肿一大片,这时请立即就医!在巴西的一位患者通过使用倍他米松来对肿腿蜂导致的红肿进行了治疗。这种红肿一般过几天后会自动好转或消失,关键的是要用有消费杀虫剂将肿腿蜂斩草除根!

参考文献:

[1] Skvarla M J. A Review of Sclerodermus Latreille, 1809 (Hymenoptera: Bethylidae) infestations and report of the first case in North America North of Mexico[J]. Journal of Medical Entomology, 2018, 55(3): 752-756.

[2] Tang X, Meng L, Kapranas A, et al. Mutually beneficial host exploitation and ultra-biased sex ratios in quasisocial parasitoid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1): 1-7.

[3] Almeida Jr H L, Andrade M M, Scotti T, et al. Domestic infestation by Sclerodermus sp. with associated skin manifestation[J]. Anais brasileiros de dermatologia, 2018, 93: 582-584.

[4] Papini R A. A case of stings in humans caused bySclerodermus sp. in Italy[J]. Journal of Venomous Animals and Toxins including Tropical Diseases, 2014, 20: 1-5.

[5]李彦霞.管氏肿腿蜂生活习性和特点[J].甘肃农业,2014(14):72-73.DOI:10.15979/j.cnki.cn62-1104/f.2014.14.021.

[6] 赵莹.管氏肿腿蜂研究进展及展望[J].安徽林业科技,2014,40(04):22-24.

[7]康念琮,赵文龙,张心和,韩亮,朱雅珺.白蜡吉丁肿腿蜂在光肩星天牛防治中的应用[J].防护林科技,2022(06):51-53.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22.06.015.

[8]汪斌伟,樊晓红,吴朝妍,朱家颖.管氏肿腿蜂毒液过敏原3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J/OL].环境昆虫学报:1-11[2022-11-2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640.Q.20221013.1651.002.html

[9]魏建荣,曹丹丹,王姣雪,李佳,李爽.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桃红颈天牛效果评价[J/OL].中国森林病虫:1-5[2022-11-29].DOI:10.19688/j.cnki.issn1671-0886.20220065.

[10]http://henan.sina.com.cn/news/m/2016-07-21/detail-ifxuhukv7042500.shtml?from=henan_ydph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Denovo 科普作者

审核: 中科院上海昆虫博物馆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殷海生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