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早教,不得不聊聊著名的蒙特梭利教学法——妈妈们喜欢将宝宝的房间打造成处处充满“小心机”的蒙氏空间;风格独特的蒙氏园里,小朋友更大限度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去创造;网络上,种类丰富的蒙氏教具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家长和孩子……

从上个世纪初创立至今,蒙特梭利教育法已经风靡全球,哪怕是疯狂内卷的中国人,也无法忽视“只会玩玩具”的蒙氏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许多世界名人都曾在幼年时期接受过蒙氏教育,如英国王室成员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索斯等,恰恰能为这套教育法做背书。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蒙氏教育法到底是何方神圣?究竟有何魔力,能够在全世界圈粉无数呢?

一个连自己孩子都不管的母亲

竟创造了享誉全球的教育体系?

蒙特梭利教育法是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孩子们的发展规律,抓住每个敏感期,设计完整的一套训练方法,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自信、自主、自由学习的能力,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保证不破坏孩子的“快乐童年”。

创立这一教育理论的是意大利杰出的幼儿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年)。1907年,37岁的蒙特梭利在贫民区设立了“儿童之家”,用自己创立的这套理念来教育贫寒的儿童。结果,这些孩子在几年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得自信、文明、聪敏、积极。这次试验的成功,让“儿童之家”模式迅速蔓延全球。后来她所撰写的《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方法》也很快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

一时间,蒙特梭利教育法遍地开花。

值得注意的是,这位终身为幼儿教育奋斗的工作者,无论是正常儿童还是低能儿童,她都满怀爱心地去发掘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被后人亲切的称呼为“蒙奶奶”,但她竟然没有亲自抚养自己的儿子,直到孩子长大后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伟大的教育家玛利娅·蒙特梭利。

这或许与蒙特梭利所处的时代有关。

蒙特梭利在那个年代是一位标新立异的女性。出身贵族的她,屡次打破世俗规矩,先后学习过数学、语言、生物等,最后在男性特权的医学界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意大利史上第一位女医生、第一位女医学博士。

在此后的从医过程中,她因为接触智障儿童的治疗,逐渐对儿童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又开始接触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儿童,通过观察孩子们的生长发育过程和规律,蒙特梭利在幼儿教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最终以“儿童之家”为开端打磨出一整套的蒙特梭利教育法。

这期间,蒙特梭利未婚先孕,这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由于独立强大的蒙特梭利拒绝放弃事业成为冠以夫姓的某太太,以至于她无法以单身母亲的身份养育孩子,只得在孩子出生后送养。

无法揣测这位年轻母亲当时的心情,或许对世界儿童的大爱里也包含了对自己孩子的弥补与关爱——改变教育方式,惠及更多孩子。

让父母“看见”孩子

蒙氏教育功不可没

尽管蒙特梭利没有亲自教养过自己的孩子,但是她接触了更多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孩子,发现并总结了颇具参考价值的儿童“敏感期”理论。即孩子在0~6岁不同阶段会对语言、动作、细节、秩序、阅读、书写等方面表现得很敏感和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

敏感期,重要的是家长能够“看见”孩子,观察判断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给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让孩子靠内驱力去学习,才能受益终生。错过了,孩子的兴趣就会降低甚至消失。

不过,目前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说法并不是完全统一,有的甚至能总结出几十个。我们删繁就简,主要了解感官精致化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交发展敏感期、秩序敏感期这五个敏感期,希望家长提供细心观察,提供助力,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感官精致化敏感期:0~6岁的孩子会通过五感有效地认识世界,即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而来构建心智。这个阶段给孩子充分的声音、光线、色彩、味道等刺激,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要阻止他们啃咬、触摸,这是他们的学习手段。

语言敏感期:从新生儿开始,孩子就会表现出对语言的兴趣,他们的眼球会向发出声音的一侧转动。在语言敏感期,家长们应该尽量用完整准确的语言去回应孩子们声音,而不是像他们那样“咿咿呀呀”,准确的语言将有助于孩子学说话。

动作敏感期:我们民间其实早已总结了关于动作敏感期的顺口溜,即“三翻六坐七滚八爬”。出生后,孩子会从新生儿的无意识动作,发展出趴卧、翻身、爬行、站立、走路等大动作,以及抓、捏、握、撕等精细动作。蒙氏幼儿园会设置适合孩子身高的楼梯、斜坡等教具,帮助孩子熟练掌握各类动作。

社交发展敏感期:3岁以前,孩子的世界只有自己,还没有对他人和社会关系产生兴趣。3岁以后,孩子开始想要交朋友了,产生分享的意识。在蒙氏幼儿园里,3~6岁的小朋友是混龄教学,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让孩子在社交发展敏感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

秩序敏感期:周岁后的孩子开始进入秩序敏感期。孩子要通过外部秩序,获得内心的秩序,从而更有安全感。所以家长应该做到有条理,按照一定的规律养育孩子,日常作息、玩具摆放位置等都是孩子进入茫茫世界后的坐标。

抓住孩子的敏感期看似容易,却需要很大的耐性,给孩子相应的活动,他们才能有满足感、安全感,这个过程也必然是曲折,需要不断尝试的。

蒙氏教育为了解决这一矛盾,针对不同的敏感期设计出了大量的教具,让孩子通过沉浸式“玩玩具”,解锁技能,满足敏感期的兴趣。而这,也是蒙氏教育被诟病的地方。

虽然蒙氏教育已有百年历史,目前在国内还是争议不断。支持的,认为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要快乐成长和学习;反对的,认为蒙氏教育胜在“玩具”多,只是在玩,并不适合中国孩子。

蒙氏教育法其实应该属于快乐教育,和我们习惯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内卷教育确实不同。中国式父母总是强调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都已经涉及到了小学课程。大环境如此,如果还能够让孩子尝试蒙氏教育法的家长,要么有钱让孩子未来躺平、要么有足够的定力相信自己的判断。

成长不易,想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这才是所有教育的根基,至于是否选择蒙氏教育,就要看家长能不能扛得住整个社会的裹挟。

文章由科普中国-星空计划(创作培育)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TUTU妈妈

审核:景崤壁 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副教授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