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高温是幺蛾子,必须说两句了,简单说几点吧。
一、最近10天全国最热的地方是京津冀鲁,京津堪称史上最热
下图一目了然,高温在我国夏季的新疆吐鲁番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属于常规操作,但在近期,风头被华北大地完全盖过了。
过去10天的高温前10位新疆只占了3席,其它位置都被京津冀鲁占据(下表第一位未列出,因判断是观测数据错误)
40℃以上的高温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的中北部:
通常来说,同样的条件下,海拔越低的区域越热(这也是吐鲁番盆地制霸高温的重要原因之一),越往山里/山上越凉快,但这一次就连燕山太行山里也未能幸免:北京北部和西部山区里的汤河口(海拔332米)41.8℃和斋堂(海拔440米)41.1℃都打破了其历史最高温的纪录,而避暑胜地的承德也出现了40℃以上的高温天气。
这次高温过程的极端性如何呢?
综合来看,在核心区域(华北平原北部,也就是京津加上河北东北部)勉强踩到了“史上最热”的门槛,但不具备压倒性。也就是说最高气温没有普遍破纪录,有的站破了历史极值,有的破了6月极值,还有的什么纪录都没破。但没破记录的很多站点也都进入了历史极值的前10行列。有的站虽然没破记录,但是前10占3,而其它纪录只是某年的某一天。所以我认为综合来看,过去的10天特别是夏至前后这3天,是可以称为史上(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最热了,都史上最热了,极端性自不待言。
打破同期(6月)最高温纪录的情况
打破历史最高温纪录的情况
北京有很多测站破了历史极值,比如上面提到的山里的那几个站。虽然北京的代表站南郊观象台只破了6月纪录,没有破全年纪录(1999年7月14日41.9℃),但是在历史前十榜单中,6月22日41.1℃排第二,23日40.3℃排第七,24日40℃排第九。天津这三天排在历史前十的第一、四、五。夹在京津之间的河北廊坊排第一、三、四
二、对这样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预测到了吗?
简言之:天气预测到了,气候没预测到。
相当于今天报明天的高温预警(现代气象科技下几乎无难度)
6月气温距离多年平均的气候预测和目前实况(京津冀极端高温没有体现)
出现这种预测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气候预测难度比天气预报高出太多。天气预报是报未来一天到10天左右的天气情况,气候预测是报两周之后一段时间内(月、季度、年等)的天气总体/平均情况,哪怕是短期气候预测,很多情况下实际也是无法做准的。
换个角度说,京津冀这几天的高温事件,对于气候预测而言时空尺度有点小了,举一个可能不大恰当的例子:就好像在一场大范围雷阵雨过程的天气预报中,要求精准报出那雨下得最大的和一点儿雨都没下的几个局地在哪里——做不到呀。
三、未来高温趋势——一周之内华北平原再上40℃
今天京津冀的最高气温全面回落到34℃左右了,但我们可以有把握的说,京津冀的极端高温天气还会返场,注意我说的不是高温返场,而是极端高温返场。
返场时间就在6月30日到7月1日,在这之前有起伏,26日与今天类似不到35℃,27日冲上37℃,28日回落,29日再度抬头,京津冀核心区域超过37℃,之后逐日扩大范围,提升强度,最大可能在7月1日达到巅峰,届时整个华北平原的西部和北部都有可能冲上40℃,包括北京的平原北部有可能再破历史记录,平原中南部破记录要困难一些,因为这些地方的历史极值在42-44℃左右。
再远的7月和8月,不敢说了,从天气演变上来说基本不可测,但从季节背景的角度可以说一下,京津冀8月出极端高温的可能性不大,这也能从前面的榜单看出来,主要是6-7月霸榜,这是从气温的角度,但是从难受的角度来说就不一定了,因为北方极端高温通常对应干热,而8月的普通高温通常对应高湿,那可比极端高温更难受。
四、气象预报/观测的温度和你测的温度
天气预报中可以与“局地有雨”相比的段子是“不敢报高温”,简单聊几句。
首先, 身边的一切都有温度,它们天差地别,随便拿温度表测个数值就对比气象预报的温度是不对的。简单来说,气象预报的温度,是2米气温(气象上为省事习惯把这个数值叫做2米温度,实际是一米五左右高度百叶箱中测得的空气温度),这与地表的温度,尤其是马路上或汽车引擎盖上能炒鸡蛋的温度有天壤之别。而且即便都是2米气温,同样的观测条件,相隔几公里也会有显著差异。
举个例子一望而知:
2023年6月22日15时国家站2米气温(左白字)和地表温度(右红字)
也就是说地表温度比仅仅1.5米左右高的空气温度高出20℃左右,可想而知在它们中间的空气温度变化会有多大(越贴近地表的气温越高),更别说太阳底下和阴凉地的差异了。
说起阴凉地,就要说说百叶箱的作用了。气象观测的气温是百叶箱中遮挡了周围辐射热量(包括太阳照射的短波辐射和地表那60多℃高温向上的长波辐射)影响后测得的温度,所以拿个温度表在太阳底下放到百叶箱高度去测量也是不行的,因为在大量的辐射加热影响之下所测得的温度已经不是纯粹的空气温度了。同理,汽车仪器测到的车外环境温度,与气象观测的气温也是有差异的,因为其一般都低于百叶箱的高度,且不会在草地上,通常会比气象观测的气温高。
怎么还有草地呢?对了,气象观测规范规定了,气温要在具有相当大面积的符合标准的草地上的1米五高的百叶箱中观测。
有没有觉得很不接地气?其实不然,这些规定恰恰是为了最科学地反映自然状况下人所处环境的空气温度:自然,所以要草地;科学,所以要通风隔辐射的百叶箱;人,所以百叶箱高度一米五。
只有基于统一的观测规范,我们才能正确地进行比较,与其它地方比,与历史比,才能得出所谓“史上最热”的结论。
我们做气温预报不会也不可能去考虑所谓“超过多少度就要停工/停课”之类的事情。如果说我们没有报出高温的强度,最大的可能是破纪录的事件发生几率太小,我们一般不轻易相信自己会中彩票。
---全文完---
欢迎关注公众号:涛淘风云
来源: 涛淘风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