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们生活的“北京时间”是怎么来的?

这与一个人的付出密不可分

他是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的老师

为天文事业奋斗70载

他参与创建我国天体物理学科主编《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

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射电天文学领域奠基人王绶琯

王绶琯带动了中国天文学界的跨越式发展

更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了无数科学人才

2021年1月28日王绶琯院士辞世,享年98岁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顾王绶琯的传奇一生

1923年,王绶琯出生于福建福州

13岁时,他参加马尾海军学校的考试后被录取

图:马尾海军学校 来源:CCTV国家记忆

初学航海,王绶琯本想做个海员,驰骋海疆,保家卫国

后因眼睛近视改学造船

1945年,22岁的王绶琯到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

进修主攻航空母舰设计

学院隔壁就是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漫天繁星激发了他对天文学的向往

图:王绶琯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进修 来源:CCTV国家记忆

毕业之际王绶琯面临一个重大的人生选择

是继续学习本专业还是转学天文学?

图:王绶琯(中)在伦敦求学 来源:CCTV国家记忆

27岁那年。王绶琯下定决心

放弃苦学14年的航海和造船技术

改学天文学,拥抱自己真正的梦想

1950年,王绶琯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造船系转入伦敦大学天文台

开始了毕生探寻天文学的研究之路

有人说王绶琯是个“观测星星的人”

1953年回国后,他参与创建我国天体物理学科

先后就职于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及北京天文台等

来源:CCTV国家记忆

1955年,王绶琯受命到上海承担“提高时间信号精确度”的任务

他和同事们用一年多的时间改进了测时、授时、播时的技术

将中国的授时精度提高到百分之一秒

自此,“北京时间”响彻祖国大地

来源:CCTV国家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

王绶琯和苏定强共同提出并设计攻关项目“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

突破了光学天文望远镜大视场和大口径不能兼备的瓶颈

大型光学望远镜LAMOST由我国自主设计

多项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国际天文界至今倍受瞩目

1993年10月,紫金山天文台将第3171号小行星誉名为“王绶琯星”

来源:CCTV国家记忆

钱学森曾在多个场合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正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王绶琯致力于科研,也重视人才培养

他积极参与破题、付诸行动,主编了一系列科普著作

王绶琯曾说:“科学普及了才能让更多孩子受益”

1999年起

王绶琯倡议并联合数十位著名科学家发起成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如今

俱乐部的一些早期会员已成为国际科学前沿领军人物

图:王绶琯参加“大手拉小手”活动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就是王绶琯的学生之一

南仁东组织建造了全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图:中国天眼(FAST)

王绶琯90多岁高龄时,哪怕躺在病床上,仍有操不完的心

来源:CCTV国家记忆

他曾说:“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要从中学生抓起”

“百年树人,要一直做下去”……

“我们尽力根植一片深厚的土壤,让科学之树枝繁叶茂”

这是王绶琯一生为之努力的事业

致敬!

来源: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人民资讯、光明日报、福州日报、CCTV国家记忆

来源: 来源:央视新闻、共青团中央、人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