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科学家,是忠于科学、热爱科学的;他热爱科学,不是为名为利,而是求知识、爱真理,为国家作贡献,为人民谋福利。对科学家来说,最快乐的事情是待在实验室做实验,或在图书馆里看书。”
——贝时璋
人物生平
贝时璋(1903年10月10日~2009年10月29日)浙江镇海人,著名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创立了“细胞重建学说”,为中国生命科学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
1921年——毕业于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同济大学前身)的医预科
1934年 ——提出细胞重建的假说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7年——成立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
1980年——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
2003年——国家天文台将第36015号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2009年——在北京于睡梦中逝世,享年107岁
创建中国的生物物理学科
1921年秋,贝时璋远渡重洋,到德国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和地质学。留德期间,贝时璋十分关注“学科交叉与渗透”,在科学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学科交叉和发展边缘科学的学术思想。
基于所积累的广博知识和多年的思考,贝时璋深刻地意识到,生物物理学作为新兴边缘学科,对推动生物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如今,多学科交叉发展生物学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为科学界广泛接纳。
但在半个世纪前,国内外对于学科交叉的可能与必要性以及生物物理学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等问题仍争论不休,贝时璋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1958年,在贝时璋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物理学专业研究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生物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正式确立。同年,贝时璋在中国科技大学创立了生物物理系并任系主任。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学研究所建立之初,贝时璋以“从头培植”生物物理学新生力量为主,陆续招收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和技术科学各专业的毕业生来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
到1968年,全所人员的专业组成已经包括理工农医4个门类、16个学科、85个专业,是一支多“兵种”的科技队伍。
团结这样一支特殊队伍,贝时璋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每个刚分配来的大学生,身为所长的贝时璋都要将他们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向他们说明生物物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帮他们分析自身所长,与他们规划将来的工作重心。
王谷岩说:“那时分到研究所里的科研人员,学数学的要去学做剥制神经标本和生理学这样的生物学实验,学生物学的要学会应用控制论方法研究生物系统。贝先生就是这样将学科交叉理念一步一步渗透到大家的科研工作中去。”
生物物理研究所建所以来无论在基础研究还是在联系国防、工业、医学、农业和生物工程技术方面都为国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创立“细胞重建学说”
1932年春,贝时璋在收集实验动物时,发现了形态异常的南京丰年虫,于是他将其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入观察与研究。
贝时璋发现,这些异常的南京丰年虫是一种中间性,它们在生活周期的某一时期会进行性的转变,不仅外形改变,生殖细胞也同时发生性的转变。他认为生殖细胞的转变是通过老细胞的解体和新细胞的形成而实现的,并将这种现象称为“细胞重建”。
贝时璋讲解“细胞重建”
经过多年对丰年虫性转变、鸡胚早期发育和小鼠造血系统(骨髓)中细胞重建的深入研究,贝时璋提出了“细胞重建学说”。他指出:细胞重建是不同于细胞分裂的另外一种细胞繁殖过程,是在具有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下,从没有细胞结构到有细胞结构,一步一步地从头开始、从无到有重新组织起来的过程。
贝时璋还从生命起源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在地球上生命发展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时期,生命由比较原始的非细胞形态进化为细胞形态,绝不会是一有生命就出现细胞那样复杂的形态,细胞不可能没有历史。
生命在大自然中的这一段历史,科学界称它为细胞起源。细胞重建现象可能是以前地球上细胞起源过程的缩影。
这样的提法是否恰当,尚待商讨。但是,如果认为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增生的唯一途径,就不能了解细胞在地球上是如何起源和进化的。
相反,通过对细胞重建的深入研究,弄清楚细胞一步一步地自组织的过程,就能对地球上细胞怎样起源、怎样发展等问题有所理解,进而对它进行模拟。
助力我国载人航天事业
1951年,美国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搭载几只老鼠和一只猴子),并成功回收。几年后,苏联发射了一颗搭载小狗的人造卫星。这两件大事,震撼了世界。
竺可桢、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提出,我国也应该研制人造卫星。1958年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中国科学院负责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中国科学院接到这一任务后,把它确定为1958年的1号重大任务,代号为“581”。
当时,目睹物理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对生物学产生的影响,同时,鉴于发展“两弹一星”的需要,贝时璋意识到大力发展我国的生物物理学已刻不容缓,因此,提出了建立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建议,并正式提交报告。这一建议得到了中科院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1958年9月,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贝时璋被任命为所长。贝时璋领导的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宇宙生物学研究室开展了一系列与重力、密闭环境有关的模拟实验,研制了各种地面模拟设备和用于选拔上天动物的设备。
“贝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献身精神,仍将鼓舞生物物理所人在科学的征途上不懈探索;他那谦虚谨慎、爱国奉献的崇高品格,仍将永远激励后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工作。”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徐涛评。
贝时璋享年107岁,他的人生跨越了整整一个世纪,经历了几个时代。他一生奉献于科学研究、学科发展,乃至于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实现了精彩的科学人生。贝时璋视科学为生命,身体力行做坚定的“真实的科学家”。
来源:同济大学国豪书院
来源: 来源:同济大学国豪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