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临近年味浓,大街小巷挂灯笼。今天小鸢要引荐给小伙伴们的这个植物早已满身红灯挂,迫不及待地要和小伙伴们一起来迎接新年啦。今天的主角就是它——紫叶小檗。
紫叶小檗(Berberis thunbergii var. atropurpurea ) 又名红叶小檗。它的中文名即表明了它的归属,即小檗科小檗属。小檗属的植物全部都“多刺、皮黄、味苦”,紫叶小檗也不例外,黄和苦主要是因为含了一种生物碱-小檗碱,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黄连素。紫叶小檗和同属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叶紫或红,正因为这抹靓丽的色彩,才使它成为了园林绿化色块组合中的宠儿。
第一次留意到紫叶小檗不是被它的叶所牵引,而是深冬叶落之后缀满低矮枝头的小小红果。远处观望,就觉得像枸杞。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也曾有记述,言其“子赤如枸杞子,两头尖”。走近细看,植丛交错蒙络的萧瑟之中,娇艳的红果高高挂起,其比枸杞的果实更加殷实,格外显眼,令人心动不已。举手及摘,一颗入口。因经寒冬自然风干冷冻,嚼之酥脆,滋味酸而微苦涩。
小檗属资源在中国可谓丰富,约占了世界的1/2,传统上仅药用其根及皮,果实资源基本处于浪费的状态,而在印度、伊朗等国家利用小檗属果实的历史已逾千年。近年的研究已表明小檗属植物果实在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抗氧化及保肝等方面开发潜力巨大。对于善于从自然中开发食材和美味的国人而言,对该属植物果实的药用食用却很少,其原因何在?小伙伴们不妨去追本溯源一下吧。
年节将至,盏盏红果,串串希望,小鸢祝大家新的一年平安健康,顺利如意!
来源: 鸢尾花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