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不是像温室花卉般娇弱,而是如陡崖上的雪莲般坚韧。17年的建设生涯,中东抽蓄电站的郎辽东走过山川异域的严寒,跨过热带地区的酷暑,工作地点在变换,不变的是他熠熠生辉的“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匠心之梦。

特别能坚持的“榔头”

2020年初,地下厂房开挖到最底部的集水井层,郎辽东和同事一道埋下了第一根排水管,漫长的管路预埋工作就此拉开了序幕。

作为配管班的带头人,他真抓实干,总是想方设法解决现场的施工难题。他就像一只铁“榔头”,把困难当成一颗颗“钉子”来狠狠敲打,直到达成目标。

在1号机组基坑,进行400毫米直径的异形排水管预埋时,预制好的半成品不锈钢管路由于长且重、多弯、悬空高度高,在桥机未形成的情况下,要在密布的钢筋网里通过,施工难度可想而知。他和班里的同事一道,分解施工步骤,充分激发大家的积极性,“人心齐泰山移”,最终还是用人力抢出活来,为土建验仓浇筑创造条件,赢得了宝贵的节点。

球阀层的各种管路纵横交错,空间狭小,位置不便,有的管路与设备的间距只有二指宽。大到外径600毫米、小到内径10毫米的管路,由直管、弯头、法兰、阀门等组合成油、水、气的通道。他每天都在现场的各个工作面上转,时刻关注各处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脑中有策,总是出现在最需要他的地方。他对我说:“一片法兰就重达4、5百斤,安装位置位于楼板底部,无法使用起重设备,我们就利用提前预埋的‘天锚’,采用‘土办法’使管路就位。”

在尾调室的施工中,他与土建、金结、电气协调工序进行施工,见缝插针,紧密衔接。从最早的地下厂房最低处的集水井投入使用,到今年厂房外的下库、上库蓄水,配管班的工作都紧随着施工计划的安排,与各方密切合作,推动着工程不断向前。

就这样,在他这个特别能坚持的“榔头”的带领下,一个个相互干扰、相互影响的难题,被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完美地攻克了这些顽固的“山头”。那些管路横平竖直的线条在他们手中,被艺术地立体呈现出“工业美学”笔直和弯曲。

对于这份用专业的态度和顽强的作风,长期辛勤付出所获得的成果,郎辽东“配”得上。

特别能战斗的“狼头”

干起工作来,郎辽东身上有一种拼劲,也可以说是“狼性”。

他的配管班,好比一个“狼群”。由于工程量浩大,点多面广任务重,工程队给他配置的人手十分可观,高峰期达到70多人,分成12个小组作业,简直是一个项目部的“建制”了。

他这个“狼头”不好当。要管理好这么多人,合理分配好这么多人要完成的工作,千头万绪,真的不简单。白班、夜班的事情,他都要操心安排到位,和各个组长进行沟通协调。那段时间,集水井2个组、球阀层4到5个组,集中拼抢,不分昼夜。他常常上完白班,晚上有事又去工地。

配管工作是一个很考人的空间想象力的活,为了使施工人员也明晰自己所干的工作,他让技术员把外方设计管路的三维彩图分别打印成A3的图纸,张贴在施工现场的墙上,方便大家系统地直观了解,随时有可视形象进行对照检查。

集水井和球阀层位置在地下厂房的下部,空间有限,通风不良,闷热难当。为解决这个难题,工程队给大家配备了大的冷风机、小的电风扇,根据施工场地情况使用,加快空气的流通,尽量降低作业面的温度。即便如此,为了完成工作进度,每个人都在忘我地挥汗大干,顾不上歇息。他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为“群狼”的默默付出深深感动。

在队员们的紧密配合下,各个工作面的质量和进度都有了可靠的保障。1000米长的交通洞,2根外径500毫米、壁厚40毫米的PE管,分上下两层安装在洞壁一侧的托架上。由于要封路,环境干扰大,施工时间受限,为减少对白天各面工作的影响,只能夜班进行安装。郎辽东带头开着叉车,开始了第一根PE管的安装。由于管线长,不好控制,还要保证人员、设备的安全,所以他小心翼翼地慢慢摸索,总结出最佳的路径和技巧,熟练后逐渐加快了进度。后来,他还指导其他司机,把自己的心得告诉他们,使大家都能协调一致,完美配合,快速完成PE管整体上架。

有好几次,他从早上7点去工地,一直干到凌晨1-2点,把工作面上的活抢出来了才回去休息。

这是一个团结拼搏、吃苦耐劳的集体,“群狼”在“狼头”的带领下,共同“啃”下了工程中最硬的“骨头”。

特别能抗压的“郎头”

在集水井,质量工程师正用内窥镜对管道的内焊缝进行检查。长长的导线把摄像头送到检查的位置,工程师手上的小显示屏上出现了焊缝的形状,他旋转摄像头做360度的检查。一旁,中方焊工在协助工程师进行检查。

当地的质量工程师检查十分严格,很多时候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对一条对接好、点焊上的管子与弯头的焊缝,可以用卡尺反反复复检查上半个多小时,验收合格后才能焊接,焊完后再进行焊缝成型、外观、高度、宽度等多项检验。

出现这样的情况,让大家产生了急躁情绪。作为带头人,郎辽东心里也急,但他总是安抚大家,尽力配合质量工程师检查。对于工期时间的影响,他承担着比别人更大的压力。

通过这4年的磨炼,他付出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熟悉了国际工程中外方人员的工作机制,注重作业全过程控制,强调标准化、流程化管理。从最初的不适应到现在的自觉对标,他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在技术水平取得进步的同时,管理能力也大大地提升了。

说到工作,他一连声地“竹筒倒豆子”般“噼里啪啦”说得明明白白。说到自己,他就腼腆得说不出话来,“吭吭哧哧”半天还是那句“不知道说啥”。其实,他所做的一切,大家都已经看在了眼里,都凝结在那些四通八达的管道上,那一条条美观的焊缝,都在讲述着他和他的配管班的故事,生动而形象。

作为机械队副队长兼配管班班长,大家都习惯叫他“郎头”,显得亲热不生分。

山河万里,不忘初心。“拼命三郎”郎辽东的身上闪耀着电建人的坚韧与担当,在“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中,他不畏艰难,在逐梦的路上,他与中国电建一起,一往无前。

来源: 中国电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