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治龙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彭 靖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勃起功能障碍,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阳痿”,是男性因性功能障碍就诊时常见的主诉之一。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如果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不仅性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还会因为延误病情而给之后的治疗增加难度。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勃起功能障碍的诊断
对于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大多数患者都可以明确诊断且获得相应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
1.病史询问
病史询问的主要目的是对患者的勃起功能进行基本的评估。病史询问有助于医生明确患者所说的“勃起功能障碍”的真实含义,同时,也有助于医生找出患者发生勃起功能障碍的可能病因,基本上可以明确患者的勃起功能障碍是心理性的、器质性的或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2.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诊断提供病因学方面的依据,从而使恰当且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成为可能,主要包括第二性征、生殖系统和局部神经系统的检查等。如果患者的年龄超过50岁,医生会建议其行直肠指检。如果患者既往3~6个月都没有测量过血压和心率,也需要重新测量血压和心率。
3.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发现引起勃起功能障碍的部分原因和并存疾病,医生通常会根据勃起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和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选择检查项目。
一般情况下,患者需要行空腹血糖、血脂、总睾酮等检查;如果有必要,还需要行性激素整体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常规、糖化血红蛋白和甲状腺功能检查等。对于50岁以上的患者或可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还需要行前列腺癌的确诊检查。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特殊检查
当医生无法做出准确诊断或主要考虑某种其他病因时,患者还需要配合行一些特殊检查以明确病因。如阴茎海绵体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试验,可以检查患者的阴茎勃起情况,若有异常,患者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断动脉供血功能和静脉闭塞功能是否正常。
可以检测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的检查有阴茎感觉阈值测定、球海绵体反射潜伏期测定、阴茎海绵体肌电图、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检查和括约肌肌电图等。
除此之外,有条件的患者还可以选择行阴茎勃起功能综合诊断检测。通过阴茎勃起硬度检测仪检测夜间勃起是一种公认的用于鉴别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和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比较客观的方法。
二、勃起功能障碍是否可以自愈
引起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不同,病情严重程度也不同,故该病是否可以自愈要以医生的诊断结果为依据。
勃起功能障碍按病因可以分为器质性、心理性和混合性3种。
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是由男性自身有其他系统或器官的慢性病造成的。这类勃起功能障碍在不治疗自身疾病的前提下是不太可能自愈的。
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往往是由男性自身心理对性出现了恐惧、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而引起的。这类勃起功能障碍在病情较轻时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通过几次成功的性生活是可以自愈的,只是效率和成功率都无法保证。如果患者能在药物的辅助下进行心理治疗,治疗效果往往就会事半功倍。
另外,有的患者未经诊断就认为自己是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静静等待病情好转而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等病情严重时才发现自己可能是混合性勃起功能障碍,自身也存在一些器质性问题。这类情况往往要看治疗效果才能确定能否治愈。
三、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
勃起功能障碍是一种能同时影响生理和心理的慢性病,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结合医生的建议,选择单一方案或联合方案治疗。一般情况下,心理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最佳,是可以被治愈的;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根据病因和病情行针对性治疗后,多数是可以恢复正常的。
目前,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案有多种,常见的治疗方案主要有:
1.药物治疗
口服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已在国际上证明安全有效。
国内常见的治疗药物有西地那非、他达拉非和伐地那非等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此外,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中药或中成药,对病情也有一定帮助。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真空负压吸引治疗
用负压设备对阴茎进行适度的负压吸引,使该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目前,已有一些简易设备可以实现患者在家中自行治疗。
3.低能量冲击波治疗
采用专门的设备针对阴茎给予低能量冲击波治疗,改善由于血管造成的勃起问题,达到修复和加强勃起的作用。
4.手术治疗
若患者采用口服药物、阴茎海绵体注射等非手术治疗无效,可选择手术治疗,主要是阴茎假体植入术。该术式把由支撑体、水泵和水囊(又称“储液囊”)组成的假体放入患者体内,其中支撑体放入双侧阴茎海绵体内来取代海绵体的功能。患者在性生活时,只要打开水泵的开关,让储存在水囊里的液体流入支撑体,就可以帮助阴茎勃起;在性生活后,再通过水泵开关把液体放回水囊,阴茎就会回到疲软的状态。
勃起功能障碍的治疗并不难,患者不要觉得难以启齿,也不要自行或随意听信他人行不正规的治疗,早发现、早治疗,积极面对才是正确的选择。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