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C919,其实两个问题特别值得关注,就第一是中国为什么要造,第二是为什么要花如此长的时间?
中国有着完整的非常健康的航空产业体系,自建国初期我们就完成了整个产业的布局。我们拥有从试验教育到制造,到我们拥有从教育到科研到制造到测试的所有基础设施,有数10万人为产业孜孜不倦的工作。
所以中国如果能够发展自己的大飞机,就有可能让我们的整个产业在民用领域迈出巨大的一步,带动整个中国的航空产业向世界制造业的上游发展,同时也将使中国的航空运输业能够有国产的大飞机可供使用。特别在考虑到中国航空运输市场是世界上目前最具潜力、增速最快的大市场的这样一个前提下,那么中国的大飞机就成为一个战略性的行动,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大飞机,才能够支撑中国国民经济的安全和发展。
那么说到大飞机的艰难,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这样理解,一架大飞机想要飞起来并不难,真正难的是要造一款能够在商业运输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大飞机。其实很多国家都可以制造一个体量比较大的飞机,比如说原苏联制造的图104,英国制造的彗星,以及美国的波音707和道格拉斯的DC8这样的飞机。
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但是经历了角逐之后,像彗星和图布列夫104都被淘汰出局。这就切实的说明一架大飞机飞起来并不难,但要飞向成功却很难,那么难在哪?主要对于现代商用飞机有着几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就是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以及维护保障的便捷性,这是4个基本要求。而从这4个基本要求向外,还有很多非常复杂和细致的要求。
一架大飞机如果想获得成功,必须要足够的安全可靠,它具有符合现在要求的故障率和合理的经济水平。换句话说,在飞行的使用过程中,这架飞机要在一定的航程上消耗的燃油尽可能少,才能获得成功,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
实际上对于飞机的每一个系统,每一个部件都有着自己的技术要求,只有满足这些要求才可以获得准入市场的资质,获得走向市场的条件,进而在市场上跟众多的竞争对手同台竞技,能够表现出合理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一架大飞机要在安全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经济性上走向成功,体现在技术上的高难度。我们说飞机上有成千上万个零件,数百个系统,那么也就是说要把燃油系统、液压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电子系统,包括很多机械系统,以及客舱的增压空气调节系统等等全部安装在一个飞机的机体内,同时还要保证各个系统之间协调一致,不出任何纰漏。
要让这架飞机能够完成30年内3万个架次以上的飞行,保证没有严重的故障,才能算的是安全过关。
这样的飞机对于技术难度的要求就可想而知了,主要的结构必须能够长时间,不会因为疲劳而出现故障,主要的电气系统不能出现比较高的故障率,重要的安全系统在出现故障的时候,必须有备份系统能够迅速补位。这些要求都决定了研制一架大型的民用客机是一项巨复杂的工程,很多国家都是有这样的决心,但是缺少这样的能力。
目前放眼世界能够制造大型商用飞机的国家也是寥寥无几。
附录:大飞机的发动机为何难造?
我们下面着重讲一下航空发动机的问题。航空发动机被誉为是航空工业王冠上最璀璨的宝石,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直观表现了航空发动机的技术难度。
两大原因决定了这一系统的技术难度,第一就是传统认为的三高,就是航空发动机具有三个特别严苛的指标,高转速、高温和高压,航空发动机的旋转部件需要在几十个大气压的高压下,以每分钟上万转的速度高速运转,同时它的运转温度超过了金属的熔点,所以对于材料的可靠性,对于材料本身的质地都提出了非常严苛的要求。
人类对于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的研究,从传统的镍基合金到后来的这个定向结晶合金,再到后来的单晶叶片走了漫长的几十年,到今天为止,我们正在迈向非金属时代的探索。从道路来说,它的技术难度是越来越高的。
今天世界上只有少数的发达国家才可以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这也决定了航空发动机在材料的要求本身上就非常难。我们这只是说到材料一项,实际上航空发动机的难度还取决于很多其他技术。
往往在飞机加减速的过程中,随着飞行员推动油门,航空发动机的转速会从每分钟6000转迅速飙升到12,000转,甚至更高,这就导致航空发动机的工作情况往往是发生骤然的快速变化,而一架飞机要服役几十年,这种快速而突然的变化可能会持续很多次,这也就要求发动机必须能够承受这样的突变而保持稳定,这都是航空发动机制造的难点。
同时我们也知道空气平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么航空发动机是以空气作为工具来工作,如何掌握空气在整个发动机内动力分布和热分布的规律,除了依靠大量的理论计算,还需要依靠大量的真实实验,这些实验本身都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所以这些都决定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同时旷日持久的艰难的技术战役。
本文为科普中国·星空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王亚男
审核:戴玉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 教授)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星空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