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憋屎这件事,估计不少人有过难以忘怀、刻骨铭心的经历。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时周围环境不允许,或是总有让你不得不憋屎的理由,如堵车、开会、人在囧途……
所以只能被迫靠大脑来下达指令,给我憋着! 于是就开启了疯狂憋屎的至暗时刻,而当你终于忙完有机会再上洗手间时,正打算尽情释放,迎接酣畅淋漓、如释重负的高光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努力挤了半天之后,却发现没有粑粑拉出来,或是辛苦一番挣扎,仅有几颗大珠小珠落玉盘。
那么问题来了,憋回去的粑粑都去哪了?
在此,我建议你,千万别吃饭的时候看,或是先去上个洗手间再回来慎重阅读这篇“有味道”的文章。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一下——大便的来龙去脉。
01
便意是如何形成的?
当人体摄取食物时,食物经过口腔进入人体后,会在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
胃是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的场所,胃内的胃酸和消化酶把进入的食物再次消化,并通过蠕动将食物推进入小肠。
小肠是主要的营养吸收器官,在小肠内食物中的葡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被人体充分吸收,随血液运往全身,剩余没有被吸收和利用的食物残渣,经过肠道的搬运,由小肠进入大肠,接着大肠对到来的食物残渣进行水分的吸收,并在蠕动过程中将食物残渣进行浓缩、挤压等塑形,最后在大肠分泌的黏液和肠内细菌的作用下形成粪便,粪便最终都储存于乙状结肠。
当我们再次进餐后食物又进入小肠时,或当结肠内的粪便存储到一定阈值时,结肠就会出现强有力的蠕动将粪便赶往直肠,当**直肠感受到由粪便充盈带来一定的压力时,就会刺激和兴奋直肠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有效的神经冲动,**发出冲动到脊髓骶段排便低级中枢,接着冲动信号传递给高级中枢大脑,便产生了便意。
02
憋回去的便去哪了?
在排便正常的情况下,健康人排大便的频率为每天 1~3 次至每周 2~3 次。
拉还是不拉?全靠大管家大脑的审时度势:
如果当时环境条件允许,如果大脑告诉你可以拉,那么增大腹压,结肠和直肠卖力收缩,肛门内括约肌开闸、肛门外括约肌舒张,粪便就被从肛门挤出了体外;如果大脑告诉你不能拉,则肛门外括约肌就会尽力收缩,乙状结肠变得松弛,憋住的粪便会在肠道簇拥下,从直肠撤回到乙状结肠进行存储,便意也就暂时消失了。
所以,没有排出来的便便还是回到了你的肠道里。
那些被憋回去的大便,大便所含的水分会被肠道重新吸收,导致大便的体积变小、变硬,同时便意也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很容易出现“千呼万唤屎难出来”的局面。
03
憋便有哪些危害呢?
1.增加发生肿瘤风险
长期憋屎对肠道和肛门而言,都是一种负担。因为大便在体内逗留太久,容易产生大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和大肠埃希菌等微生物,会被乙状结肠、直肠进行吸收,有可能导致黏膜受损,从而增加发生肿瘤的风险。长此以往,便秘患者诱发结直肠癌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2.增加心脑血管风险
憋屎之后大便干结,会导致排便费力,造成腹压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对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来说,意外风险系数增加,更容易引发心源性晕厥,甚至发生生命危险。
3.造成习惯性便秘
排便习惯不好,大便不规律,若经常憋屎时间长了,粪便会因水分过度吸收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形成习惯性便秘。
4.增加痔疮、下肢静脉血栓、腰椎间盘突出风险
蹲厕时间过长,会增加腹压,减缓肛门部位血液循环速度,使静脉回流受到阻碍,从而容易引起直肠静脉曲张和瘀血,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就会形成痔疮。
长时间蹲厕所,会引起血液淤积滞留在双下肢,容易引起双下肢肿胀和腿麻,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造成下肢供血不全,甚至还会增加发生下肢静脉血栓、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04
如何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1.积极做好饮食结构方面的调节,饮食规律,保证营养均衡,不要挑食,**食物不要过于精细,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粗纤维的食物,避免吃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的食物。可以进行适当体育运动,以提高胃肠道蠕动能力,也有助于排便。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也有利于预防便秘。
2.生活习惯上,最好能养成每天定时的排便习惯,以早上起床后或早餐后一段时间内最佳,因为结肠在夜间的蠕动变得缓慢,而早上起床活动后,胃肠蠕动速度也随之增快,而且早餐后结肠也会因为食物的作用产生反射,有利于促进结肠蠕动,早上排便能够有效排除肠道内的废物以及垃圾,减轻胃肠道负担,从而提高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减少对肠道的伤害,而且能够有效预防便秘。
因此,早上起床后或者早餐一段时间后进行排便对个人肠道以及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
3.每次排便时应该集中精力,不要蹲便太久,避免看手机、阅读书籍、报纸或玩游戏等来打发时间,边玩边蹲,除了容易分散注意力,还会造成排便时间延长,使得便意慢慢消失,从而发生排便困难,最后导致便秘等。
总之,憋屎会让你如坐针毡,心情焦虑,所以要记得“有屎就拉”并非一句空话,拖着不拉或许后果会变得“奇葩”。
作者|李天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 主任医师
审核|王强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
来源: 科普中国新媒体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