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部缺血或出血,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可引起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死亡。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下肢深静脉内形成的血液凝块,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引起下肢肿胀、疼痛和红紫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和死亡。

卒中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着密切的关系,脑卒中患者是下肢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下肢静脉血栓又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以下是一些相关的数据和分析:

根据一项对 2613 名卒中患者回顾性分析研究显示,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风险比缺血性卒中患者高。

根据北京天坛医院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显示,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7.35倍。

根据一项对 2902 例脑出血患者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既往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接受气管插管、脑室出血等。

根据一项对脑出血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显示,高龄、肥胖、瘫痪、合并房颤、较长住院日、高 D-二聚体及 CRP 值是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预防和治疗脑卒中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以下是一些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预防策略包括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机械预防主要是利用间歇充气压缩泵(IPC)或抗栓弹力袜(GCS)等装置,通过压迫下肢静脉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血液淤滞。药物预防主要是利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Xa 因子抑制剂等)或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通过抑制凝血酶或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液凝固。预防策略应根据患者的风险评估和出血风险进行选择和调整。

治疗策略包括溶栓、抗凝、手术等。溶栓是指利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通过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静脉通畅。抗凝是指利用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剂等),通过延长凝血时间,防止新的血栓形成或已有血栓扩大。手术是指利用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如放置下腔静脉滤器等),通过切除或截留已形成的血栓,防止其向上游移动引起肺栓塞。治疗策略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监测。

来源: 中国卒中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