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热点,菲律宾现已成为全球大砗磲(Tridacna gigas)非法贸易的中心,对这些大型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

野生动植物贸易监测组织TRAFFIC发布的一份报告称,过去20年间在东南亚因贩运起获的大砗磲多达121,391吨,其中99.7%与菲律宾有关。

TRAFFIC分析了2003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公开来源的媒体报道、出版的科学文献和政府记录,进而指出在上述期间,菲律宾有121,071吨或几乎全部被起获的大砗磲被用于非法贸易。其他疑似来源国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和越南。在菲律宾发生的71起此类案件中——大多是已经变成化石的大砗磲——有44起发生在西部岛屿省份巴拉望。

图源:Janderk - transfered from en.wikipedia.org.,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369566

TRAFFIC的高级野生动植物犯罪分析师、该评估报告的共同作者Rama Wong指出,虽然采集化石不会直接导致贝类死亡,但仍会带来生态问题。“贝壳收集方法,尤其是在大量收集的情况下,可能会破坏或改变海洋环境以及栖息于此的物种。”

此外,大规模的持续贸易也表明了对活体的威胁。“这些数字令人担忧,” Wong说道,“因为十多年前的科学发现已经指出,在某些分布区国家,大砗磲种群正在减少,某些物种逐渐功能灭绝。” 在1996年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大砗磲被列为“易危物种”。

图源:IUCNRedlist

鲜有记录的贸易

尽管长期以来,人们合法或非法地捕捞大砗磲作为食物和装饰品或用于水族馆贸易,但对大砗磲的全球贩运却知之甚少。

自1985年以来,12种大砗磲中的10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附录二。列入附录二意味着要求各国报告和管理有关物种的国际贸易,但TRAFFIC对合法国际大砗磲贸易文件的审查揭示出巨大的差异。从2003年到2021年,进口商报告的大砗磲数量超过400万只,而出口商报告的数量仅有300万只。

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没有向CITES报告,“或是使用的单位或分类水平不同,又或是同一批标本的出口发生在年末,而进口发生在第二年初,” TRAFFIC东南亚主任Kanitha Krishnasamy解释道。

Krishnasamy表示,“这影响到一个国家了解该国参与的贸易水平、适当监测和监管贸易以及确保贸易确实合法和可持续的能力。” “TRAFFIC敦促相关国家更加仔细地研究他们的数据是如何记录和报告的。这可以用于查明法律中的任何漏洞,并允许对合法贸易流程进行更严格的审查,从而确保它们不会遭到利用。”

“显而易见的是,已经处于压力之下的大砗磲必须同时应对规模可观的合法贸易,以及同时开展的、规模远超我们所知的非法贸易,” Wong说道。

有组织犯罪的迹象

TRAFFIC表示,大量的缴获指向有组织犯罪集团的参与。保护大砗磲免受非法捕捞和贸易的侵害,需要查明和起诉肇事者。报告作者在一份声明中提到:“如果不开展更加密切的监测,那么在世界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之前,大砗磲可能已经枯竭了。”

图源:Klaus Stiefel via Flickr (CC BY-NC 2.0)

在菲律宾,大砗磲被列为濒危物种,因此根据该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禁止对其进行商业捕捞和开展贸易。在过去的几年里,通过增加惩罚来阻止违法行为,并增加允许当局追捕有组织的野生动植物犯罪集团的条款等修改法律方面的努力从未停止。

巴拉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PCSD)的发言人John Vincent Fabello指出:“到目前为止,我们正在对在巴拉望活动的非法野生动植物集团进行案例积累和分析。”巴拉望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是菲律宾环境部下属的一个机构,也是CITES的指定管理机构。

初步调查显示,这些集团“大多涉及中国—菲律宾辛迪加,甚至是专业人士和巴拉望省有影响力的人。”

Fabello表示,PCSD一直在与国家环境部合作,以摧毁可能渗透巴拉望岛、棉兰老岛和菲律宾其他地区的大砗磲辛迪加网络。

打击贩运的执法工作应该超越国界。“来源国、消费国甚至过境国都必须对便利贩运的网络开展更深入的调查,并进行联合调查。这应该是渔业、海事、海关和边境管制机构的优先事项,” Krishnasamy说道。

参考文献:https://news.mongabay.com/2023/05/philippines-a-global-hotspot-for-giant-clams-and-their-illegal-trade/

编译:Victoria

审核:Maggie

编辑:Tommy

来源: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