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0日下午,由中国作物学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承办的作物科学云沙龙第四期线上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作物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程维红主持。
围绕主题“点亮精神火炬 解读作物科技”,活动邀请了3位青年科学家在线和公众、科技工作者交流棉花、大麦和谷子的科技进展,普及宣传作物科学知识,共同庆祝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涂礼莉教授作报告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涂礼莉作题为“一根可以撬起地球的棉纤维”的报告。她介绍了棉纤维的历史和不同品种棉纤维的特性差异;重点分享了她在棉花纤维发育机制研究中的主要发现,包括绘制出优质纤维形成的“基因-基因”调控网络、解析了品质形成关键酶的蛋白质结构和品质形成调控网络、筛选出能广泛运用于育种的QTL以及对应的InDel标记、提出单个纤维细胞早期发育的分子调控模型等;展望未来,她认为优质棉、特种棉育种技术效率不高是优棉质育种主要问题,棉纤维的研究工作要注重凝练重大科学理论问题并形成重大品种。
蒋枞璁副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蒋枞璁在报告“大麦的环球之旅”中,主要讲述了各国的科学家如何利用基因组学技术阐释大麦的起源、驯化、传播及遗传多样性分化中的种种疑问。研究发现,脆穗性的改变来源于野生大麦Btr1、Btr2基因上两次独立的突变事件,分别携带这两种基因的栽培大麦开启了不同的传播方向,半野生大麦来源于东、西方栽培大麦与野生大麦自然群体间的多次杂交。此外,蒋老师就大麦的品种选育与产业发展、我国大麦品种选育的历史及不同用途大麦的产区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
崔纪菡副研究员作报告 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小米年”,活动特邀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研究员崔纪菡向大家讲述了谷子的故事。在“谷子的华丽转身”报告中,她介绍了谷子的营养与健康、谷子自身优势、谷子起源等,指出谷子是典型的环境友好型作物,在北方干旱地区利用谷子等杂粮提升中低产田生产力的潜力巨大。结合自身研究工作,她重点分享了谷子新种质的创制与利用、谷子简化栽培技术、谷子机械精量穴播技术、谷子养分高效管理技术、克服不利气候因素对谷子生产的影响等谷子产量提升的途径。
本次作物科学云沙龙共有420万人次通过科普中国、光明网、中国知网平台在线观看直播、交流互动。作物科学云沙龙为作物领域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学家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为它们分享与交流国际前沿科技及热点研究创造了条件,也为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作物科学知识发挥了作用。今后,学会将继续团结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厚植家国情怀,讲好科学故事,为建设农业科技强国、繁荣科普事业添砖加瓦。
本次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科普中国”、“科创中国”和“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
扫码观看回放
来源: 中国作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