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1.3平方公里最长需要多长时间?正常成年人大概需要10~20分钟。2017年的初春,中国电建成都院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设计项目经理胡斌,用了4个小时,在海拔4410米的地方,带着氧气瓶,一步一喘地走完了1.3平方公里。

这1.3平方公里的高原在四川省稻城海子山上,这里排布着三大阵列,形成一张“大网”,组成了世界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灵敏度最强的伽马射线探测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为“捕天”而建。如今观测站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将成为以中国为主、多国参与的国际宇宙线研究中心。

成都院项目团队第一次跟随中科院专家登上藏在山巅云海的无人之境,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即将要展开设计工作的土地,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这里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态环境之薄弱。

“山上积雪期长、冰冻期长、高寒缺氧,要从设计层面保障正常施工,难度非常大。”胡斌介绍说,“另外,山上有很多湖泊,是自然保护区,必须达到高标准的环境保护要求。”

自然环境限制之下,项目提出了避光、防渗、防尘、防污、防锈、防冻“一避五防”的工程标准。“我们设计的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由3个大水池组成,需要全年蓄水,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这样的工程标准,不仅我们以前没有做过,国内国际也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项目副设总陈绪刚说。

2017年3月到7月,4个月的时间,对于项目部所有人来说既短暂又漫长,工程节点步步紧逼,技术难题关关难过,大家因此盼望着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然而,攻破前所未有的工程难点,需要翻阅大量资料,参考大量数据,反复计算,多次分析,不断优化,这种“精神折磨”,又让所有人祈祷这样的日子赶快结束。

当年5月,项目可研初设方案完成;7月,施工设计图通过评审;7月14日,项目部全体成员赶赴现场进行技术交底,用“速度”和“质量”保障这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期动工。2019年4月,1/4规模水切伦科夫探测器装置试运行,2021年7月,全规模水切伦科夫探测装置试运行,效果良好。

工程设计过程中,为保障项目满足科研需求,设计团队创新提出场地溪流分流调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薄壁挡水墙结合轻型钢结构屋面混合结构体系、HDPE柔性防渗及探测器悬挂体系、高寒条件下无主动加热水池热环境控制体系,解决了地下水冻害、防洪标准、防渗防腐、吸湿保温等问题,满足了光学探测器放置要求,确保了国家重大科研目标实现。

2021年,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先后观测记录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高能天文学标准烛光的亮度,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其中,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水池,有着“世界上最灵敏甚高能伽马射线源巡天观测装置”的称号。

“建设过程中,设计团队常常要到现场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施工在冬季,对于本就气候恶劣的高海拔地区来说,真是雪上加霜。我们常常从机场马不停蹄地赶赴现场,来不及适应高原环境,白天眼睛是肿的,头是痛的,有时还伴随着频繁呕吐,晚上也因为高反难以入眠。”胡斌回忆说,“工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干出来的。”

时间不会因为人的意志改变,但时间会给所有的付出最好的答案。一个全新研究领域因为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开启,成都院设计团队也因水切伦科夫探测器阵列(WCDA)获得诸多殊荣。荣耀的背后是缺氧不确精神的心态,是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勇气,是不惧挑战、敢于创新的精神。

来源: 中国电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