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娄文佳 北京协和医院
审核:朱 兰 北京协和医院 主任医师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有不少女性朋友在朋友聚会、运动、做家务或工作时,会突然出现“尿裤子”的情况。长此以往,“尿裤子”会让她们身上散发出尿异味,感觉难为情,不敢出门。
很少有人会意识到“尿裤子”——尿失禁,其实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并非年龄增长、身体老化或生孩子后不可避免的结果。
因此,女性应该学习尿失禁的相关知识,纠正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应及时就医,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尿失禁是怎么回事
尿失禁是指膀胱括约肌受到损伤或神经功能出现障碍,导致排尿控制能力的下降或丧失,造成尿液不由自主地流出来。简单地说,就是成年人在不应排尿的场所或不能排尿的时候,尿液无法控制地经尿道流出。
在临床上,尿失禁主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压力性尿失禁
打喷嚏、咳嗽、运动劳作等时,因腹压增高而出现不自主的尿液流出。
2.急迫性尿失禁
患者感到强烈的尿意时,尿液不能由意志控制(“憋不住”)经尿道漏出。
3. 混合性尿失禁
患者除了压力性尿失禁,还有尿急或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状。混合性尿失禁有时以压力性尿失禁为主,有时以急迫性尿失禁为主。
据统计,在所有尿失禁的成年女性患者中,约60%的患者为压力性尿失禁,10%的患者压急迫性尿失禁,30%的患者为混合性尿失禁。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如何了解尿失禁的情况
如果出现尿失禁,要尽早去医院检查,医生会先了解病史,再进行相应的体格检查。
1. 详细询问病史
在确诊之前,医生首先会询问患者一些关于尿失禁的问题。例如,患者的漏尿频率(如1天或1周漏尿几次),漏尿的量是多少(可以通过卫生巾或护垫的重量进行估计),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尿失禁,什么情况下会改善或加重尿失禁,有没有出现持续性的尿失禁现象,或者平时有没有排尿困难,以及有没有在性生活的过程中发生过尿失禁。
其次,医生还会详细地询问患者是否患有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会引起尿失禁;长期慢性咳嗽也会引起尿失禁。因此,应该及时治疗引起尿失禁的原发病。
另外,医生也会向患者了解其妇科和产科的病史,如是否有顺产产程延长、产伤、胎头吸引、使用产钳、巨大儿分娩史等。
综上所述,患者平时要注意自己漏尿的情况,并把病情如实告知医生,有助于医生更好地评估病情。
2. 体格检查
对于大部分女性来说,有时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此,医生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医生会关注患者有没有全身性疾病,如盆腔是否存在包块,有无盆腔器官脱垂及阴道萎缩等。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确诊尿失禁需要做哪些检查
医生了解患者的病史和进行体格检查后,接下来就会进行门诊检查,一般有以下7个。
1.压力试验
即膀胱排空后的压力试验。操作方法如下:医生让患者在自然排尿后取仰卧位,然后在膀胱空虚的情况下,让患者连续用力咳嗽数次,如果此时患者的尿道口出现漏尿的现象,则该试验结果为阳性。
2.尿常规和尿培养
一些患者出现尿失禁是由于泌尿系统感染,因此,会进行尿常规和尿培养,以排除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感染、血尿和代谢异常。
3. 1小时尿垫试验
是评估患者尿失禁的严重程度的方法。首先,让患者佩戴尿垫或卫生巾,在1小时内做指定的动作,然后测量患者活动前、后尿垫或卫生巾的重量,计算出活动前、后尿垫或卫生巾重量的差值就是患者的漏尿量。
4. 尿动力学检查
尿动力学检查的目的是测定膀胱充盈和排空过程中膀胱和尿道功能的各种生理指标,测定过程中需要在膀胱里插入导管,在阴道内也需要置入压力导管,患者可能会稍有不适感。
5. 指压试验
当压力试验阳性时,就会进行指压试验,又被称为膀胱颈抬高试验。操作方法:医生用示指和中指伸入阴道,再分开手指置于后尿道两侧,接着将膀胱颈向前上推,嘱患者连续用力咳嗽,观察有无漏尿。
6. 棉签试验
医生用这个测试了解患者盆底组织的情况。操作方法:患者躺在妇科专用的检查床上,医生将一个消毒的细棉签插入尿道的适当位置。然后嘱患者屏气,分别测量患者在屏气前、后棉签棒与水平线之间夹角的变化。如果夹角<30°,且同时有压力性尿失禁症状的患者,医生会做进一步检查。
7. 排尿日记
是评估尿失禁患者日常状况的重要工具,患者一般在家进行记录。需要记录数天(常为3天)的排尿情况,记录的内容包括饮水量、饮料摄入量,每次排尿的时间、排尿量,发生漏尿的时间,漏尿的次数,有没有尿急、尿频和夜尿,以及休息的情况。
完成上述检查后,医生就能根据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和对患者的影响进行综合考虑,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结尾
面对“尿裤子”,女性朋友们千万不要觉得羞耻,或者认为是正常现象而忽视它,一旦多次出现控制不住的漏尿时,应当及时就医检查,积极配合医生诊治,这样才能早日恢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庞海玉, 朱兰, 徐涛.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中国女性尿失禁发病危险因素研究[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21, 56(8): 554-560.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