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是以单位体积内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改变为特征,骨脆性增加、骨折风险升高的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病。常见于绝经后女性和年龄>60岁的老年人。常出现骨痛、焦虑、活动受限、身长缩短、驼背、胸廓畸形等表现,一旦发生骨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正常骨密度(BMD)T值≥-1.0;骨密度降低T值在-1.0~-2.5;骨质疏松T值<-2.5)
老年人容易骨质疏松有以下原因:
老年人活动能力及外出活动下降,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增多,日照时间少,维生素D生成减少;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下降,进食量少,钙、维生素D摄入减少;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质疏松;老年人某些基础疾病或所用药物引起骨质疏松。
那么老年人如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呢?
1.增加钙质的摄取: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50岁以上每日钙摄入1000-1200mg,我国老年人平均每日从饮食中获钙400mg,需补充钙约600mg。日常饮食中“高钙食品”如牛奶每200ml约含240mg钙,酸奶150g约含207mg钙,此外豆制品、蛋黄、坚果类、深绿色蔬菜等也含较高钙。服用钙剂根据钙源可以分为:碳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碳酸钙的元素钙含量为40%,应用最为广泛。通常每日一片(500 mg或600 mg),餐后或餐中服用。
2.适当的运动: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时间,每周规律运动3-5次。
运动可减少骨量流失,增强肌力,改善肌肉功能,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减少跌倒,降低骨折发生率,其中散步是适合所有老年人的运动方式。
3.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钙吸收,每日充足日晒15~30分钟,每周2~3次,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多食海水鱼、肝、蛋黄及鱼肝油制剂;此外可口服维生素D制剂维持最佳的血清25(OH)D水平,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充分补充普通维生素D的基础上,可以使用活性维生素D(骨化三醇和阿法骨化醇),尤其适用于肝肾疾病导致的维生素D 羟化受阻的老年人群。
老年人如已出现骨质疏松症,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抑制骨吸收药物如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等)、雷诺昔芬、降钙素等;促进骨形成药物如特立帕肽、维生素K2 等。双磷酸盐类药物是目前有效防治骨质疏松的一线药物,可以将骨折风险降低90%。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危害大,但可防可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药物治疗,预防跌倒和骨折,老年人依然可享受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来源: 科普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