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卢旺达、乌拉圭和挪威政府联合主办的**“塑料条约与BRS缔约方大会”**主题边会在5月2日举行。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任务,因此“复杂”(complexity)也成为了该边会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会上,伍伦贡大学Karen Raubenheimer博士和麻州大学波士顿分校高级研究员Niko Urho先生联合编写的报告《塑料及关联化学品的全球治理》正式对外发布。该报告通过研究与塑料生命周期各阶段有关联的多边环境公约(MEA),梳理现有多边公约以及评估它们的协同效应,从而为现阶段塑料污染治理体系提供政策建议以弥补短缺。报告同时讨论了国际可持续标准在塑料及关联化学品管理中扮演的角色。
该研究报告将塑料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原材料提取(sourcing/extraction phase)、化学合成(chemical phase)、产品制成以及非物质化阶段。
在现有的MEA中,仅《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和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涉及到了塑料原材料提取。《水俣公约》涉及到聚氯乙烯等塑料生产中所使用的汞自开采到废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因为围绕逐渐减少和淘汰化石能源所以间接涉及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塑料原材料。在生物基塑料原材料提取方面的多边公约目前仍是空白。
尽管斯德哥尔摩公约的附件清单涉及到许多塑料化学合成过程中所使用的聚合物和添加剂,并且《国际化学品管理战略方针》旨在健全化学品无害环境管理,但是这些化学品公约中所管理的化学品数量仅为塑料生产中使用化学品的冰山一角。我们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确定未列入管理清单中化学品的有毒性。
表1:在国际上处理的令人关切的化学品数量,数据摘自Wiesinger等人(2021年)和Aurisano等人(2021年)开展的研究中的补充材料
在塑料制品生产阶段的两个原则为:(1)减少塑料制品的生产和使用,(2)可持续的产品设计。在这一阶段的国际公约主要为非直接或义务性行为而非强制性,这也意味着在这一阶段可持续产品标准的发展在弥补国际塑料治理不足方面的潜力。Raubenheimer博士认为可以使用混合名单制来完善这一标准。将已经被证明会对环境人体造成危害的塑料关联化学品纳入“黑名单”,有充分研究证明无害的塑料关联化学品进入“白名单”,而缺乏相关研究数据的化学品暂时纳入“灰名单”。随着研究的深入,“灰名单”中的化学品类被转移至“黑名单”或“白名单”。
在塑料的非物质化阶段,也就是成为废弃物后的管控在巴塞尔公约等国际公约中被最完善地提及,但是在塑料管理等级体系中源头的减少或消灭远比末端处置要高效。
表2:UN CC: e-Learn
边会专家小组强调塑料与化学品密不可分的关联使得巴塞尔公约与即将于本月在巴黎举办的塑料问题第二阶段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应当与BRS三公约进行更深入的协同。来自BRS公约秘书处的Kei Ohno Woodall女士认为巴塞尔、鹿特丹、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大会中不同社会主体的协商经验可以帮助塑料污染条约更有效地完善全球多边塑料治理体系。
参会者向边会专家小组询问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等因素受限无法有效执行可持续塑料产品标准的解决方案时,专家小组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会上某专家理解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塑料产品的接收者而非塑料污染的制造者。他建议当这些产品流入国内时,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产品的标准。而专家小组中来自卢旺达的代表认为这些塑料产品的管理应当是生产国的责任,而不应该将责任转移到身为接收方的弱势发展中国家。我们期待在缔约方大会后续的日程中有更多关于塑料污染治理“效率”和“正义”的相关话题讨论。
图源:Kejing
编译:Kejing
审核:Victoria
编辑:Tommy
来源: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