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浙江余杭草木蔓发,满目皆绿,一派江南好风光。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落实林长制为抓手,加快建设高质量森林浙江,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先行示范之地。2022年,余杭区成功入选2022年度长三角地区林长制改革十大案例,获评2022年度林长制考核优秀县(市、区)。
近日,余杭区发布2023年一号林长令,持续构建起党政主责、分级管理的运行机制,构建严密的基层森林湿地管护网格化体系,创新“智慧林长”智治抓手,以“林长制”促“林长治”,以林业“含绿量”提升全区发展“含金量”,不断推进林业纵深发展。
深耕生态优势,“国土绿化”版图再更新
全面开启数字义务植树。今年以来,余杭区已开展了50余场义务植树活动,推广使用省林业局开发的“浙里种树”应用小程序,全面普及“互联网+义务植树”,还推出“市民林”“亲子林”“青年林”“亚运林”等面向市民的专场植树活动。截至目前,义务植树线上线下已登记造林绿化11.08万人次,抚育管护18.71万人次,已提前完成季度义务植树目标。
全面落实湿地修复项目。被誉为“候鸟天堂”的北湖草荡,正全力打造集生境保育、自然教育、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国智慧型鸟类教育示范区。截至目前,北湖草荡一期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2000余万元,二期观鸟配套设施及周边环境提升于年底前完成概念方案。在三白潭湿地周边创建湿地保护小区、多用途管理区、湿地公园等,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湿地保护群。
全面开启护创结合模式。结合迎亚运环境综合整治,对全区约280万平方米、1500个左右村庄绿化养护、高等级线性等地块进行矢量化数据落地上图,推进数字化管理水平。2022年,余杭区多个镇街、村社获评“省森林城镇”、“省级森林康养名镇”、“省生态文化基地”、“省级森林人家”、“浙江森林氧吧”、“一村万树”示范村等称号,有力提升了全区整体绿化水平。
布局三项防控,“安全屏障”再升级
打赢松材线虫防控阻击战。根据秋季普查倒排时间节点,挂图作战,对全区松林开展普查、抽检和拔点验收材料准备工作。有序推进黄湖、鸬鸟、瓶窑、百丈等枯死松树频发区域林相改造。组织开展每月巡查,截至目前,下发整改通报6起,组织抽查15个小班除治质量,共计检查伐桩293个,下发伐桩及枝丫问题整改通报5起,已完成全年任务的41.6%。
筑牢森林安全防火墙。在全区各镇街、村社、自然保护地,利用LED屏、电视墙、微信公众号等多形式、多途径开展森林防火教育,共制作短视频2个、横幅200条、宣传海报12张。根据当前森林防火形势研判,开展督查检查5次,针对农事用火、祭祀用火、林业生产用火、旅游用火等开展森林火灾隐患整治,发现问题12处,已全部落实整改。大力推进森林防火数字化进程,新建森林防火高空瞭望前端感知系统80个,全区65万亩森林资源监测覆盖率超过90%。
织密巡护管控保护网。成立余杭区推进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联动区发改委、财政等34个部门合力管控,协调解决湿地保护中涉及项目建设管理主体问题。以林长制为抓手,统筹林业系统监管治理,形成“一盘棋齐抓共管”体系。全区共设三级林长407名、林区警长57名,覆盖172个行政村。把湿地保有量、湿地保护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依托区级综合巡查队,对湿地生态安全进行全天巡护管控。自2022年6月实行以来,巡护里程已超过6.1万公里,发现疑似问题30余个、违法线索48条。今年区域内湿地违法违规问题发现率和整改效率提高一倍以上。
激活融合发展,“共富之路”再拓宽
创建林下经济示范区。大力推广“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科技富民模式,2022年完成新建培育1880亩、辐射推广3270亩、巩固深化4500亩,累计新增产值7419.4万元;创建省级“一亩山万元钱”高质量基地2个;建设区级“一亩山万元钱”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全年与16个合作企业或合作社合作,参与农户53户,参与培育林农132人次。会同区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竹笋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举办培训20余场,培训林农1500余人次。
建设基础设施新局面。近3年规划建设10个竹材集中物理分解点,已完成初步选址,每个点位控制7亩林业设施用地及600平方米竹材初级加工用房。其中,百丈镇泗溪村项目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黄湖镇赐璧村项目已确定建设地块,正在编制设计方案。自2018年启动骨干林道建设和森林古道修复项目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3亿元,修复森林古道6条,达到四级公路标准的骨干林道9条,总计100余公里。
打造文旅融合策源地。在西部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发展森林康养和旅游,创建径山(山沟沟)国家森林公园,开展徒步游、自然教育活动,开辟了百丈好竹艺小镇、双溪竹海漂流、百丈釜托寺竹景、山沟沟竹乡山寨、径山竹林休闲等竹生态旅游景点,依托优美竹林生态资源建设的宾馆、星级农家乐有300余家。其中,长乐林场新增生态教育服务板块,重点打造研学基地,基地创办20多年来,共接待1000多所学校300多万名师生,2022年以来创收3300余万元。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