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守正创新思想政治引领工作,推进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宣传,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院士的科学情缘”生动反映了“跟党走、为人民”的科技界时代强音,旨在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历史重任,迎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潮头奋力前行。下面和小编一同看看院士的故事——

“第一口螃蟹不好吃,但是必须吃,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徐德龙

茫茫大西北,荒漠之上的胡杨深深扎根地下,以坚韧不拔的身姿阻挡着沙暴对绿洲的侵袭。徐德龙长于甘肃兰州,作为我国水泥生产工艺及工程领域的首位院士,他生前常以这种特殊的树种自喻,并赋诗明志:“我本一胡杨,长在沙石台。雨露也滋润,阳光满胸怀。”

作为一名从黄河岸边走来的农家子弟,徐德龙16 岁时入伍从军,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快速成长。1972 年9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他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国为民的初心从此根植于心。

一年之后,徐德龙考入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前身),学习水泥工艺专业。一旦进入学习的状态,就没有人能够打扰他。刻苦钻研带来了优异的成绩——他的大学毕业论文《双层流态化烘干机》被收入《水泥生产技术》一书。毕业后,他留校工作,从此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研究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作为科学家,徐德龙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正是其勇于第一个“吃螃蟹”、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那时,水泥也被称为“洋灰”,发达国家一直占据相关技术领域的优势地位。1983 年,徐德龙经过反复的热力学理论研究,首次从数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固气比对热效率的影响,进而创立了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理论。

这一理论的诞生一下子突破了当时的窑外预分解技术框架,受到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使中国人第一次站在了引领世界水泥技术的制高点。

为了将这项理论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徐德龙和同事们坚持不懈地进行了十余年的开发研究。2010 年9 月,采用高固气比悬浮预热预分解新技术的陕西阳山庄水泥有限公司日产2500 吨的水泥熟料生产线进入生产调试。使用效果表明,实际增产43%,综合热耗降低了21%,电耗降低15%以上。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二氧化硫减排约80%,氮氧化物减排50%以上,各项指标均居国际领先水平。也是在那一年,在全国建材工业“由大变强 靠新出强”发展战略回顾与展望座谈会上,徐德龙底气十足地为我国水泥及建材行业的发展提出新定位:“世界水泥产量有一半以上在中国,中国理应引领世界潮流,而且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做成这件事情。”

数年来,徐德龙团队利用原创技术建成和改造的120 余条生产线,主要指标达到同类型窑国际领先水平,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徐德龙的探索并未止步。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排放的矿渣堆积如山却无法有效利用。他带领团队成功开发出高炉矿渣水泥的加工工艺,变废为宝,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他主持设计了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冶金工业渣微粉生产线,并在多家钢铁企业推广应用,各项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工业废渣的资源化,为我国低碳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对于教育事业,徐德龙同样充满热情。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的岗位上,他整整工作了15 年。校友们回忆,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徐德龙常会这样勉励大家——“人生不能忘记母亲、母校和祖国。人生也永远不要说我不会、我不行、我不能”。

2014 年到2018年,徐德龙出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四年间,他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年逾花甲却依然热忱不改,积极倡导并推动院地战略合作,主持了多项重大咨询项目。

斯人已逝。如今,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校史馆里,人们常在一幅水泥画前驻足。画上,徐德龙目光深邃,深情地注视着每一位为国创新的后来者。

来源:人民邮电出版社

责任编辑:孟想

来源: 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