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婆娑、波光潋滟,氤氲丰饶的湿地赋予三门峡市勃勃生机。

芳菲春日暖,漫步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犹如沉浸“人间天堂”,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白天鹅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宽阔恬静的湖泊栖息 资料图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三门峡城区西北、黄河东岸,总面积8850余亩,其中陆地面积6150余亩,水面、滩涂面积2700余亩。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的成千上万只白天鹅,聚集在公园宽阔恬静的湖泊里栖息越冬,与周围交错坐落的岛屿、公园、建筑等相互映衬,形成了“湖在城中、城在湖中”的秀美风光。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因此得名,“天鹅之城”由此叫响。

近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统领,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旅游体验优化行动,逐步将湿地公园打造成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践基地,黄河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典型案例。

珍爱湿地、守护未来,全市通过法治为生态保驾护航——

为了增强民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全市坚持人水和谐的原则,以天鹅湖为中心,不断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先后颁布实施了《三门峡市大天鹅保护区管理办法》《三门峡市大天鹅及其栖息地保护条例》,持续提升天鹅湖景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此外,我市还广泛开展大天鹅宣传日、野生动物保护日、共护母亲河等宣传教育活动,推动保护湿地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让母亲河、白天鹅和市民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共荣。

串珠成链、修复湿地,为绿色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为了对湿地资源进行集中保护,我市沿着黄河脉络,将辖区内所有湿地、城区、乡村、黄河文化、天鹅文化、仰韶文化等元素串联起来,完成了湿地串联、修复工程,让黄河、天鹅、仰韶等文化顺势融入城市发展。目前,全市集生态湿地、护堤、防汛管理于一体的24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基本贯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大天鹅栖息地由4处增加至9处,分布区域由过去的十几平方公里扩大至一百多平方公里,成为全国最大的大天鹅核心栖息地。

融入交通、添绿护绿,为城市镶嵌蜿蜒绿丝带——

围绕天鹅湖周边区域主要交通干道和河流水系,我市大力实施交通干线廊道和美丽河湖生态廊道工程,着力建设千里城市绿廊。截至目前,一期工程60余公里已全面建成,以沿黄108公里绿网、50万亩高标准农田为核心的“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生态格局初步形成,为制定生态修复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绘就了一幅山清水秀、林茂田丰、湖净草绿的壮美生态图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白天鹅是三门峡市的“亮丽名片”。

为确保对白天鹅的保护做到“有的放矢”,我市主动与国家湿地恢复领域首席专家合作,从数量、食性、栖息地等多方面,对大天鹅进行全面研究,并积极争取国家环志中心支持,先后为500余只大天鹅安装了环志,占到全国大天鹅环志总数的90%,位居亚洲大天鹅环志工作第1位。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2019年在苍龙湖留守的两只大天鹅,成功繁殖了天鹅宝宝,打破了野生大天鹅无法在黄河流域自然繁殖的现象,一时惊动海内外。为一睹“生态奇迹”,每年冬季,奔着天鹅远道而来的游客达60万人次,高位拉动了三门峡市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作为黄河中下游的重要区域节点,肩负着三门峡库区高质量发展的重托。为把“绿色资源”转换为“发展红利”,每年全市都精心借助黄河旅游节、“一节一展”等,策划、举办横渡母亲河、水上嘉年华、户外帐篷节、黄河大合唱等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全面拓展生态旅游发展空间。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坚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为指引,全力抓好天鹅湖绿色生态文明底色,全面优化结构布局,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加快实施天鹅湖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高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含金量!”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三门峡市自上而下,将努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更好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让全市人民在家门口尽享“诗与远方”。(文/本报记者 侯鹏云 图/本报记者 杜杰)

来源: 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