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Aster lautureanus)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一般可作为蔬菜食用。马兰的食用时间为4月中旬之前,采其嫩芽食用,通常的食用方法有炒食、凉拌、作馅和烧汤。

最爱马兰花,青山落彩霞。

锄禾当烈日,香伴夕阳斜。


**名称:**马兰

**拉丁名:**Aster lautureanus

分类地位:

菊科Asteraceae

紫菀属 Aster

别名:

蓑衣莲、鱼鳅串、路边菊、田边菊、鸡儿肠、马兰头、狭叶马兰、多型马兰、紫菊、阶前菊、鸡儿肠、竹节草、马兰菊、蟛蜞菊、鱼鳅串、红梗菜、日边菊、田菊、毛蜞菜、红马兰、马兰青、螃蜞头草、灯盏细辛、红管药、鸡油儿、田蒿子、剪刀草、田茶菊、泥鳅串、灯盏细辛、脾草、鱼鳅串。

异名:

Kalimeris indica*、Kalimeris indica var. stenophylla、Kalimeris indica var. polymorpha、Matricaria cantonensis、Hisutsua cantonensis、Hisutsua serrata、Boltonia cantonensis、Boltonia indica、Aster yangtzensis、Asteromoea cantonensis、Aster cantonensis、Aster ursinus、Aster cantoniensis、Kalimeris lancifolia、Matricaria cantoniensis、Asteromoea cantoniensis、Boltonia cantoniensis、Asteromoea indica、Martinia polymorpha、Hisutsua cantoniensis、Boltonia indica var. rivularis、Aster subulatus.*

识别特征:

1、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上部有短毛。

2、基部叶在花期枯萎,茎部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矩圆形,顶端钝或尖,基部渐狭成具翅的长柄,边缘从中部以上具有小尖头的钝或尖齿或有羽状裂片,上部叶小,全缘,基部急狭无柄,全部叶稍薄纸质,两面或上面有疏微毛或近无毛,边缘及下面沿脉有短粗毛。

3、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并排列成疏伞房状。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顶端钝或稍尖,上部草质,有疏短毛,边缘膜质,有缘毛,舌状花1层,15-20个,舌片浅紫色。

**国内产地:**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部。威海里口山、威海公园曾拍摄到。

**国外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部。

**生境:**林缘、草丛、溪岸、路旁。

**物候期:**花期5-9月,果期8-10月。

**采集贮藏:**全草入药。夏、秋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肝、胃、大肠经。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散瘀止血,消积。用于感冒发烧,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肝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小儿疳积,肠炎,痢疾,吐血,崩漏,月经不调;外用治疮疖肿痛,乳腺炎,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禁忌:**孕妇慎服。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

编辑:Tommy

来源: 物种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