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入侵级别为1级,恶性外来入侵杂草。1921年在浙江采到标本,1947年发现于湖北武昌,后入侵到华东地区,再扩散蔓延到其他地区。侵入农田危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水稻等作物,也入侵浅水湿地,影响入侵地的生态系统,危害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
曾是旧相识,新妆眉眼痴。
如今吟旧赋,依旧赛西施。
(中华新韵)







以上为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以上为长舌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var. ligulatum)
名称:钻叶紫菀
拉丁名: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分类地位:
菊科Asteraceae
联毛紫菀属Symphyotrichum
别名:瑞莲草、剪刀菜、美洲紫菀、扫帚菊、燕尾来、窄叶紫菀、钻形紫菀、白菊花、土柴胡、九龙箭。
异名:Aster subulatus.
识别特征:
1、茎直立,高可达100厘米,有条棱,稍肉质,无毛。
2、基生叶倒披针形,凋落,中部叶线状披针形,侧脉不显著,无柄,上部叶渐狭窄,全缘,列柄,无毛。
3、圆锥状头状花序,总苞钟状,总苞片3-4层,外层较短,内层较长,线状钻形,边缘膜质,无毛,先端略带红色,舌状花细小,粉红色,管状花黄色。
4、长舌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var. ligulatum)钻叶紫菀的变种,舌状花比钻叶紫菀长,反折。
国内产地: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青海、山东、云南、浙江、重庆、台湾。在山东威海市区、日照港区调查中拍摄到逸生。
国外分布:原产北美洲。
生境:喜潮湿土壤,沼泽或含盐土壤中可以生长,常沿河岸、沟渠、洼地、路边、海岸蔓延。
物候期: 花期9-11月。
采集贮藏:全草入药。秋季采收,切段,鲜用或晒干。
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凉。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痈肿、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1两,煎服。
外用:适量,捣敷。
文章来源:物种科普
编辑:Tommy
来源: 物种科普
科普中国公众号
科普中国微博

帮助
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