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里湖南岸的曼陀山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夕阳下,远远看去,山顶上,一个“羊倌”披着毡斗篷静静地蹲在高高的岩石上向达里湖眺望,如果没有人打扰,这“羊倌”会在那里蹲很久很久,直到天光暗了下来,达里湖已变得模糊不清,“羊倌”才慵懒地起身,扇动翅膀向自己的巢穴飞去。

飞起的“羊倌”叫秃鹫,是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常见的大鸟,据保护区监测,在保护区生存的秃鹫大概有4—6只,是保护区的留鸟。

秃鹫别名叫狗头鹫、狗头雕、天勒、座山雕。属大型猛禽,它形体高大,是高原上体格最大的鸟,常翱翔在6000米的高空中。它通体黑褐色,头顶没有羽毛,完全裸露,为了猎食而秃顶。它额至后枕部有暗褐色短的黑褐色羽毛,头的后边羽毛稍长稍密,羽毛的颜色较淡,眼被黑褐色纤羽围着,颈部较长,呈淡褐色并形成褶皱羽簇,脖子下部上长了一圈比较长的羽毛,如人吃餐时围着一块围巾。羽翼也是黑色,且有金属的光泽,前胸被黑褐色绒毛密集围拢,两侧各具一束蓬松矛状长羽,腹部有淡色棕纹,嘴强大并带着钩,黑褐色,鼻孔圆形,虹膜褐色,爪子是黑色。

秃鹫栖息的范围较广,一般生活在海拔300至1400米的丘陵地区,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有秃鹫的踪影,的确不容易,据科学研究,在亚洲,干旱和半干旱高原上,秃鹫可生活在海拔高达2000至5000米之间,但在这个范围内生活的秃鹫因为食物匮乏生活得非常艰辛。

秃鹫主要吃腐食,饥饿难忍到一定程度才主动攻击小型兽类、两栖类、爬行类和鸟类,甚至也袭击家禽,保护区曾经发生过大雪封山时秃鹫抱走牧民羊羔的事件。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虽然有12万公顷,但保护区内居住着6千多人口,上百个村落,人口密集,大型动物少,导致秃鹫食物短缺,好在保护区周围有森林和草原,有马鹿、狍子、野猪等大型动物存在,这为秃鹫在保护区内生存提供了基本生活条件。秃鹫在保护区内栖息主要活动在曼陀山和嘎松山的岩石上,也在贡格尔草原和黄岗梁林海中游荡。

保护区内生活着很多猛禽,如金雕、草原雕、玉带海雕、乌雕等,这些猛禽生性凶猛,它们骨子里有着王者的本性,举止上就有了王者的风范,对于弱小的捕猎对象,从不手软,从不怜惜,但同类猛禽的秃鹫,天生不喜欢杀戮,整日寻找动物的尸体为食。

达里湖南岸,曼陀山下,灌木丛生,是保护区的核心区,有7万多亩草原,这里是傻狍子的乐园。一只秃鹫蹲在曼陀山顶裸露的岩石上,它张开翅膀,翅膀长度有2米以上,宽达到半米,它静静地观察着山下的草原,一群狍子在觅食,另一群狍子在草地上休息,秃鹫知道这种状态下的狍子不可能成为自己的菜,就懒洋洋地晒了一会儿太阳,并不断地观察着山下的草原。好长时间过去了,秃鹫没有发现什么可以充饥的猎物,于是收起翅膀,向山下飞去,它要飞到山下草原的上空,近距离地搜寻猎物。

秃鹫的飞行能力没有金雕那么强大,它飞行主要靠上升的气流,飞下山用滑翔的方式,在空中上下悠闲地漫游,飞行时两翅伸成一条直线,为了便于寻找猎物,它尽量低着头飞行。突然,它发现了目标,一只狍子孤零零地躺在草原上,秃鹫初步判断,这只狍子很可能已经死去,在草原上寻找零星动物的个体是秃鹫捕猎的基本常识,因为哺乳动物喜欢群体生活,即使它们休息,也喜欢成群结队,只有落单的动物,并且不动弹,这个动物才有可能死去。秃鹫飞到那只不动的狍子上空,不断地盘旋侦查,它要判断这只狍子是死还是活,盘旋了几圈之后,秃鹫发现这只狍子纹丝不动,初步判断这只狍子已经死去,但它仍没有贸然行动(有时这种观察会持续几天)。当秃鹫判断这就是一只死狍子时,它从天而降,但仍没有直接落在狍子身上,而是落在距离狍子不远的地方,它又开始仔细地观察这只狍子,看狍子的眼睛是否转动,肚子是否起伏。经过仔细观察后,那只狍子的眼睛的确没有转动,肚子也没有起伏,就试探地往前走,并张开嘴巴,伸长脖子,发出“咕喔”“咕喔”的声音,见狍子仍没有动静,再次确认这就是一只死狍子,然后它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开始了一天的美餐。如果这只狍子刚刚死去,狍子坚厚的皮毛使秃鹫很难下口,秃鹫也不喜欢这样的美餐,它会守着美餐,等待几日,要么等其它猛禽把猎物撕咬开,要么等待着猎物的腐烂。

秃鹫们争夺食物时,身体的颜色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平时秃鹫的面部是暗褐色,脖子呈铅蓝色,当它们开始抢夺动物的尸体进食时,面目和颈部都呈现鲜红色。这种颜色是秃鹫显示强大的表现,几只秃鹫一起争夺食物,面目和颈部颜色重的秃鹫一定占据有利的位置,这种颜色的出现,还能吓退一些弱小的秃鹫,两只秃鹫争抢食物,败下阵的秃鹫面和颈部很快就失去了鲜红的颜色。

秃鹫凶猛而强大,几乎没有天敌。但当地人说秃鹫怕老鹰。在保护区,当地人曾看到过这种现象,一头马鹿刚刚死去,一群老鹰飞来,两只秃鹫嗅到了死鹿的味道,也赶到死鹿面前。这时人们发现,鹰们毫无顾忌地叼啄着死鹿的尸体,而两只秃鹫并没有靠近死鹿,躲在一旁不急不躁地观看,好像很害怕老鹰。鹰吃饱了,飞走了,秃鹫才凑到死鹿前,吃鹰剩下的残食。人们看到这种现象,认为秃鹫害怕老鹰,其实不是这样,秃鹫并不害怕老鹰,而是秃鹫喜欢吃腐食,对于刚死去的动物它们不知道如何吃,也没有把食物弄破的技巧,鹰具备这种能力,鹰吃饱了,死鹿也被剥了皮,露出骨头和肚子里的东西,这样秃鹫才能吃到嘴里。

秃鹫头秃,就是便于把头伸进动物的尸体中或腹腔内进食,为食而秃头。秃鹫吃腐食,被人们称为“草原上的清洁工”和“草原上的清道夫”。

秃鹫的巢穴建在高大的乔木树上,或建在高山裸石之间。在保护区生存的几只秃鹫,有的巢穴建在黄岗梁林海高大的松树之上,有的建在砧子山和嘎松山山顶裸露的岩石间。秃鹫的巢穴用树枝搭建,巢穴内铺着细小的树枝、杂草及动物的皮毛。每窝产卵1—2枚,卵呈乳白色并带有深红色条纹和斑点。小秃鹫的孵化期是55天左右,孵化期间夫妻共同参与,但雌性秃鹫在巢穴里时间较长,特别是小秃鹫出生之后,雌性秃鹫基本待在窝里照顾小秃鹫,捕猎的任务完全落在雄性秃鹫身上,雄性秃鹫不得不早出晚归地四处寻找食物,它首先吃饱,然后尽量多吞下一些食物,胃装满后,脖子也要装满,飞回巢穴后,雄性秃鹫张开大嘴,把吞下的食物统统地吐出来,供儿女及妻子进食。

秃鹫吃腐烂的食物,常常会从尸体的肛门开始下口,一直向上吃掉动物尸体的内脏,这种进食方式,让秃鹫的脸部和肠道内布满了各种致命的细菌,其它动物如果染上这些细菌,一定会患病而死,秃鹫为什么没事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动物死亡后,细菌开始分解动物的尸体,此时动物本身会分解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从而让这具尸体成为其它动物无法进食的有毒物,秃鹫反而喜欢这种有毒的腐烂的食物,是因为秃鹫已经进化出强悍的肠胃道消化系统,帮助秃鹫抵挡这些有毒的细菌,或直接消灭这些有毒的致命细菌,另一方面,秃鹫已经进化出了能接纳某种致命细菌的生理功能,这些细菌能与秃鹫共生存,而对其它动物而言,这些细菌都是致命的。

天葬,是西藏佛教徒特有的古代丧葬习俗,葬礼就是让秃鹫吃掉死者的尸体。藏传佛教徒认为,人死后,就没有必要保存死者的尸体,因为灵魂已经完全离开了你,只剩下了肉体。天葬时将死者的尸体固定在天葬台上,天葬师在死者尸体周围念经烧香,然后分解尸体。天葬师念经后,吹响号子,号子响彻云霄,这时群山山谷中,一群群秃鹫听到号子声后,纷纷飞来,它们盘旋在天葬师和死者尸体周围。天葬师念完经文超度后,就会把死者的身体交给秃鹫,让它们来吞食死者的肢体和内脏。天葬是一种埋葬人的方式,藏传佛教认为,天葬可以让人的灵魂不灭,让人有一个更好的轮回,人的皮囊给秃鹫吃,是人最尊贵的施舍,是对逝者的惋怜和哀悼。天葬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早在12世纪佛教上就有记载,其实这种对死者的埋葬方式是当时具体的客观原因造成的,西藏大部分土地贫瘠而坚硬,要在岩石上挖掘坟墓,这难度很大,西藏是缺少树木的地区,制作棺椁的木材奇缺,所以人们选择了用天葬这种形式埋葬逝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俗,习俗得到尊重,就是文化。

秃鹫在世界分布范围极大,除少数几个国家(意大利、罗马尼亚、塞浦路斯、斯洛文尼亚)已经区域性灭绝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有它的踪迹。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西部、青海南部、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地,为单一物种,无亚种。全球数量估计不超过7万对,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濒危物种保护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附录,在中国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秃鹫几乎没有天敌,小时候会受到野狗、山猫、野狐等威胁,长大的秃鹫在非洲连狮子都惧怕它三分。在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秃鹫的天敌基本没有,但在这里栖息的秃鹫却很少,为什么?一是秃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二是人类侵占了本来属于动物们栖息的土地。三是秃鹫具有中药价值,它的肉能滋肺补肾,治疗肺肾两虚,有人偷偷地猎杀它们。

秃鹫 摄影 赵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