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出台,从强化全社会科普责任、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促进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等方面,提出30项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如何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普及科学、发展科学的“大科普”格局,让“大科普”理念深入人心、让“大科普”体系完美构建,让“大科普”生态良性循环,是当下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气象科普是气象服务的重要一环。构建完善的气象科普体系,可有效发挥气象防灾减灾及其趋利避害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有力助推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强气象科普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求,是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求。

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频发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开展国内外重大气象灾害、气候变化事实与气候影响、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科普,能够较好地针对突发灾害事件为公众解疑释惑,能够增强社会公众气象防灾减灾避灾、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能够助力政府和社会利用天气气候过程服务生产生活。推动气象科普高质量发展是保障人民美好生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气象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对照新时代科普工作的新要求,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对气象科普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业务、服务、科研与科普融合有待增强,气象科普工作尚未由“软任务”变成“硬措施”;二是气象科普工作顶层设计不够完善,亟待构建社会广泛参与、部门充分联动、业务运行顺畅、开放合作高效、组织管理科学的气象科普格局;三是运用“互联网+”的能力不足,精准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是气象科普工作体系及其管理运行机制仍待完善,合力不足、品牌彰显和效益发挥不够,适应新时代新需求的高质量科普供给不足;五是气象科普创新动力不足,常态化的人才培养和激励举措、多元化的投入渠道等亟须建立,气象科普基础研究薄弱;六是精准化的气象科普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有针对性的气象科普宣传不够,科普作品还需更加深入浅出、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七是现阶段公众与科学共同体之间仍然存在鸿沟,“萨根效应”至今仍在科学界飘荡,漠视公众科学传播现象时有发生。

《意见》呼唤热衷参与科学传播活动的研究人员获得社会认可的大势已经到来,让我们一同认识科普的重要性与科学家的科普工作之困,努力改变关于科学家的刻板印象。时代呼唤更多像萨根一样的卓越青年科学家与气候变化科学普及和科学传播“大咖”。新时代气候变化“大科普”工作,应聚焦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建立健全重大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应急科普联动工作机制。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多渠道加强气候变化科学传播,提升重点人群气候变化科学认知水平。全国大型综合性气候变化博物馆硬平台建设与气候变化元宇宙虚拟世界软平台建设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需加强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气象科普基础建设、深化气象科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科研机构、领域专家等的作用,组织开展IPCC评估报告解读、媒体访谈、科普创作等活动,比如联合中国科协开展大手拉小手报告会、提升校园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课程品牌、“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面向革命老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全国性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提升工程,将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气象主题活动打造成为公众认可、社会满意的全国性气象科普品牌活动。切实提高气象科普的质量和效益,提升气象服务水平和公众满意度,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

来源: 中国气象局特约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