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组织、人格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以心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主要理论依据。

(1)心理学理论基础:自和谐是心理现象的本质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后期,弗洛伊德对以三种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学说做了修订,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精神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努力致力于平衡个体“三识”和“三我”的各种冲突,实现其和谐共处。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认为,自性(self)是集体潜意识中的核心原型(如同太阳是太阳系的核心),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其作用是把其它所有原型及其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整合、统一、和谐的状态,即自性实现。荣格认为这是人性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因此分析心理学的方法论实质上是一种整体论和系统观,体现出荣格对系统主义心理学的宝贵思考和探索。

以马斯洛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亦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马斯洛认为这是个体对追求未来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性,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格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可以将其定义为“在个人内部不断趋向统一、整合或协同动作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是主张超个人主义的——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同一即“天人合一”,倡导生态文明,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反对“自我中心论”,主张“仁者爱人”,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全人类视作一个命运共同体,以此重建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高度重视系统观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并不认为剔除或修正个体的歪曲认知,或者调整个体的情绪经验便能达到咨询的目的。相反,认为求助者必须通过自身的积极创造和与系统的互动才能建构真实的主体经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将科学实证与理性思辨结合,内省观察、现象学与动力心理学相结合,东方智慧与西方超个人主义心理学相结合,这样可以整合各心理学流派并且扩大心理学的影响力。后现代主义心理学所倡导的超个人主义心理观,以及多元化、系统性和互动性等思想,对心理咨询产生了直接影响。

(2)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自和谐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本质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体系,对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的研究和应用无疑有着非常重要和宝贵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宇宙中各种运动形式按照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混乱到和谐的方向演化和发展。

——世界普遍联系原理。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人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系统)和部分(个体)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系统)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个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个体)也制约着整体(系统),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个体)性能会对整体(系统)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

——内外因辩证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它是第一位的,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外部矛盾(即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结成社会而生活、存在和发展。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更为根本,起着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个人活动受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另外,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状态和趋势原理、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理论辩证关系原理等,都为系统自和谐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值得系统咨询师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

(3)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智慧:自和谐是天地人和之“大道”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系统观和和谐思想。

——中和之道:理性与情感的和谐。中和之道主要表现在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上。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也是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都在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系统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阴阳和合:宇宙万物的和谐。“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和合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都遵循着阴阳相合的原理。“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一幅太极图,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中的阴阳观念:阴与阳相互交汇,相互包含,相互转化,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相生相长,生生不息(附图5-2)。阴阳和谐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一种人生佳境和大美憧憬——阴阳和谐,则日月同辉、山水相依、琴瑟和鸣、张弛有道、进退有礼……

——仁者爱人:人与人的和谐。如果说老子思想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孔子的思想则集中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上。“仁”是孔子提出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二人也,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孔子一生都在研究人际关系,不但提出了“和为贵”的价值取向,而且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恕、让等一系列道德准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准确地说,儒家所倡导的“和”,绝不是毫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而是致力于建立一整套严格完善的理想人际关系秩序,以此来保障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人与人格的和谐相处。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年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