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是实践的学问。对待任何一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以实践论英雄,以效果为试金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不教条、不迷信,既要悟透其精华为实践所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要明辨其局限性,不做削足适履、把理论当桎梏的蠢事。

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总体上来说,人们认为精神分析的疗效不是很确定。

其次,服务对象的选择面较窄。只有具备“精神分析头脑”的少数人,才会成为适合的分析对象,所以,难免就演变成了圈内的“自娱自乐”。

第三,疗程长,花费高,是一种贵族式的“高消费”,尤其难以适应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

第四,片面强调了人的生物本能尤其是性本能的重要性。

第五,过分强调了幼年经历对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社会环境等重要因素。这种“孩子哭了找他娘”的论点,对缓解焦虑痛苦的确能产生效果,但也极易使悟性不高的人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变成一种消极的“心理宿命”。

第六,用来验证、支持其理论依据的个案样本缺乏随机性和代表性,难以排除研究者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自己的先验假设选择取舍证据的可能性。

有问题才有发展。正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精神分析理论的局限性,心理学的发展才没有停留在精神分析“一花独放”、“独揽天下”的阶段,才有了认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等各种理论流派争相斗艳、百花闹春的可喜局面。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谁之错:四句话点透心理学》(作者:李不言)

来源: 李不言